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扯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扯法

定義與操作
扯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「捏提類手法」。操作時以拇指與屈曲的食指(或中指)指腹相對,捏住局部皮膚後迅速提起,隨即鬆開,反覆施術至皮膚呈現充血性紅斑(即「痧象」)為度。此法動作輕快,講究「頻攝頻棄」,即短促連續的提放節奏,避免過度拉扯造成皮損。

技術要點

  1. 部位選擇:多施於皮膚鬆弛處或經絡穴位,如眉心(印堂)、頸後(風池、大椎)、腹背(膀胱經循行區域)等。
  2. 力度控制:以「得氣不傷皮」為原則,力度需透達皮下組織,刺激衛氣運行,但不可破皮見血。
  3. 痧象判斷:操作至皮膚微紅或出現散在紅點即可停手,此為「邪出衛分」之徵兆。

作用機理
扯法通過物理刺激達到「開腠理、調衛氣」的效果:

  • 祛風散寒:刺激太陽經、督脈等陽經,促進氣血外達體表,驅散風寒之邪。
  • 宣通鬱熱:局部充血可引熱外透,緩解中暑或風熱所致的頭脹胸悶。
  • 行氣止痛:提放動作能鬆解局部經氣壅滯,改善暈車、暈船引發的氣機逆亂。

臨床應用

  1. 外感表證:配合拿風池、扯大椎,助發汗解表。
  2. 暑濕困脾:於背部膀胱經施術,化濕醒脾。
  3. 氣滯眩暈:輕扯印堂及頸側(膽經循行處),調和少陽氣機。

古籍佐證
《保赤推拿法》明言其操作要領:「扯者,於兒皮輕輕頻攝之而頻棄之也。」清代《小兒推拿廣意》亦載此法用於小兒驚風,謂其能「醒神開竅」。

與其他手法區別

  • 與擰法比較:扯法提放輕快,不旋轉扭動;擰法則需配合捻轉動作,刺激較強。
  • 與刮痧比較:二者均引痧外出,但扯法定位更精準,適用於穴位或小範圍區域。
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思想,通過皮部—經絡的聯動調節,達到內外同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