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常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常脈
在中醫診斷學中,「常脈」指與患者當前證候相符合的正常脈象,反映人體氣血陰陽處於相對平衡狀態。《素問·大奇論》提及:「脈至而搏,血衄身熱者死,脈來懸鉤浮為常脈。」此處「懸鉤浮」即為特定情境下的常脈表現,說明脈象需結合具體病機判斷,非固定不變。
常脈的特徵
- 有胃:脈象從容和緩,節律均勻,反映脾胃功能健全,氣血生化有源。
- 有神:脈來柔和有力,應指清晰,象徵心神安定、臟腑協調。
- 有根:尺脈沉取有力,提示腎氣充足,根基穩固。
常脈的生理變異
常脈受個體差異、四時氣候、地域環境等因素影響,呈現動態變化:
- 四季脈:春弦、夏洪、秋浮、冬沉,為順應自然陰陽消長的正常表現。
- 性別年齡:女子脈稍弱,男子脈較盛;小兒脈數,老人脈緩。
- 體質差異:肥人脈沉,瘦人脈浮;陽盛者脈多偏數,陰盛者脈多偏遲。
常脈與病脈的鑒別
常脈雖有變異,但需與病脈區分。例如:
- 懸鉤浮脈:在特定證候中屬常脈,若見於失血過多者則為危候。
- 搏動過強:常人勞力後脈搏有力為常態,若伴隨「血衄身熱」則預後不良(《素問》所述)。
經典理論延伸
《內經》強調「常脈」的相對性,如「平人之常氣稟於胃」,說明脈象以胃氣為本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,提出「常脈」需結合形、氣、色、證綜合判斷,非孤立而論。
常脈的掌握為脈診基礎,需透過長期臨床實踐,體察細微差異,方能準確辨識生理與病理狀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