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本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本池
本池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廉泉穴,屬任脈之要穴。此穴位於頸部,當前正中線上,喉結上方,舌骨上緣凹陷處。其名「本池」意喻為津液之根本匯聚處,與「廉泉」之義相通,皆強調其調節水液輸布、滋養咽喉之功能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歸經與特性
本池(廉泉)為任脈與陰維脈之交會穴,任脈總攝一身之陰,陰維脈主營血濡養,故本穴具調和陰津、疏通喉舌經氣之效。 - 主治範疇
- 咽喉疾患:如喉痹、失音、舌下腫痛,因其近咽喉而能直達病所,通利局部氣血。
- 津液失調:主治口乾、流涎,緣其可激發任脈陰液上承,潤澤口腔。
- 舌部病症:如舌強不語、舌縱不收,與其經脈連繫舌本相關。
-
針刺與配伍
臨床針刺本池(廉泉)多採斜刺或平刺,深度約0.5至1寸,得氣後可行提插捻轉手法以加強療效。常配伍通里穴(心經絡穴)治舌強不語,或配風池穴(膽經)以疏風清熱利咽。
古籍考據
《針灸甲乙經》載本池為廉泉之別名,後世如《類經圖翼》亦承此說,並補充其「主治舌下腫、喉閉」等症。而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「主舌根急縮、下食難」等經脈所過之病。
現代應用
現代中醫沿用本池(廉泉)治療聲帶麻痹、甲狀腺腫大等,結合電針或艾灸以增強刺激量。其調節唾液分泌的功能,亦見於乾燥症候群之輔助療法。
此穴名之演變,反映中醫對局部與整體關聯的重視,透過經穴別名之考證,可窺見傳統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