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嘗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嘗藥
定義與歷史淵源
「嘗藥」為古代宮廷醫官職稱,專司於帝王服藥前先行試嘗,以驗證藥性與安全性,防範毒物危害。此制見載於《後漢書·百官志》,屬少府轄下,秩俸六百石,與太醫令、大官等並列,反映漢代宮廷醫療體系之嚴謹。其制可追溯至周代「食醫」職掌,後世歷代多沿襲,如唐代設「尚藥局」、宋代有「嘗藥內侍」,均承此職能。
中醫理論中的實踐意義
- 藥性驗證:
嘗藥者需具備基礎醫理知識,透過親身服用,觀察藥劑之「四氣五味」(寒熱溫涼、辛甘酸苦鹹)是否與方書記載相符,並辨別有無「毒性反應」。中醫所謂「毒」,泛指藥性偏頗或峻烈之品,如烏頭、附子等,需嚴格控制劑量。嘗藥過程實為臨床藥效之初步試驗。 - 君臣佐使調配審查:
宮廷御醫開方後,嘗藥者須確認方劑配伍是否符合「君臣佐使」原則。例如:君藥(主藥)是否過量導致剋伐正氣?佐制藥(如生薑制半夏毒)是否足量?此舉間接保障用藥之平衡性。 - 體質差異考量:
中醫強調「因人制宜」,帝王體質若有偏勝(如陽虛或陰虛),嘗藥者需模擬相近狀態試藥。例如:溫補方劑若使常人服用後口乾舌燥,則需調整後再進呈。
文化與制度延伸
嘗藥制度亦體現「孝道」倫理。如《禮記》載:「親有疾,飲藥,子先嘗之。」此觀念延伸至民間,子女為父母試藥成為道德實踐。後世醫家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更將「嘗藥」精神融入醫德,主張醫者需親驗藥性,不可輕率投劑。
現代中醫之遺緒
當代中藥炮製與臨床試驗中,仍保留「嘗藥」邏輯。例如:
- 藥師炮製毒性藥材時,常以舌微嘗以辨火候(如半夏「嘗無麻舌感」為度)。
- 新方劑研發階段,研究者需逐步試服,觀察「瞑眩反應」(藥效作用前的暫時不適),此即古代嘗藥之科學化延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