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腸痔

腸痔為中醫病名,屬肛門部癰疽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。巢元方於書中提出「諸痔皆由傷風」之論,並將痔分為牡痔、牝痔、脈痔、腸痔、血痔五類。其中,腸痔之特徵為「肛邊腫核痛,發寒熱而血出者」,意指肛門周圍因癰疽形成腫塊,伴隨局部疼痛、惡寒發熱及出血等症狀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肛周膿腫相似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腸痔多因風熱或濕熱之邪下注大腸,蘊結肛門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久而化熱成毒,腐肉為膿。此外,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久坐久立、勞倦過度,亦可能導致氣血失和,誘發本病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肛門周圍出現腫塊,觸之疼痛,或見局部紅腫熱痛,嚴重者可潰破流膿。
  2. 全身症狀:常見惡寒發熱,或伴隨口渴、便秘、小便短赤等熱象。
  3. 出血:部分患者可能因熱毒灼傷血絡而見便血,血色鮮紅。

辨證分型

腸痔多屬實熱證,可進一步細分為:

  • 風熱蘊結:腫痛明顯,發熱惡風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• 濕熱下注:肛門灼熱腫痛,分泌物多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熱毒熾盛:局部紅腫劇痛,高熱煩渴,舌紅絳,苔黃燥,脈洪大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肛門癰疽之治療,強調「初起宜清熱解毒,已成膿者當托裡排膿」。腸痔與「肛門癰」症狀相近,後者多指肛門周圍癰疽潰膿之重症,二者可互參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腸痔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,初期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;若膿已成,則配合透膿散或托裡消毒散以助排膿。外治方面,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患處,或施以針灸刺絡放血,以瀉熱通絡。

腸痔之記載體現中醫對肛腸疾病之細緻觀察,其辨證論治體系至今仍具臨床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