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癰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腸癰腹痛
病證名,指因腸道生癰腫而引發的腹痛證候,屬中醫「內癰」範疇。此病多因飲食不節、氣血瘀滯,或外邪內侵所致,其特徵為腹痛劇烈、局部腫硬拒按,常伴隨寒熱往來等全身症狀,與現代醫學之「急性闌尾炎」「闌尾周圍膿腫」等病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積滯:過食膏粱厚味,濕熱蘊結腸胃,氣血壅塞,腐敗成癰。
- 氣血損傷:跌僕勞傷,經脈受損,瘀血內停,鬱久化熱,腐肉為膿。
- 外邪內伏:六淫之邪(尤以濕熱、寒邪為多)內侵,阻滯腸絡,氣血不通。
- 情志失調:惱怒憂思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久則化熱成癰。
臨床表現
- 腹痛特徵:痛處固定,拒按,甚則腹皮緊急,或繞臍生瘡。
- 全身症狀:發熱惡寒,夜間寒熱交作,汗出不解。
- 體徵觀察:肌膚甲錯(皮膚乾枯如鱗甲),小便澀滯如淋狀。
- 病程演變:初期氣血瘀滯,繼而熱毒熾盛,終至血肉腐敗成膿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氣滯血瘀(未成膿期)
- 證候:腹痛陣作,按之加劇,舌紫暗,脈弦澀。
- 治法:行氣活血,解毒散結。
- 方藥:四聖散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,或大黃牡丹皮湯(大黃、牡丹皮、桃仁、芒硝等)。
-
熱毒壅盛(成膿期)
- 證候:痛處腫硬灼熱,高熱煩渴,舌紅苔黃膩,脈洪數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排膿消癰。
- 方藥:薏苡仁湯(薏苡仁、瓜瓣、桃仁、丹皮)合五味消毒飲。
-
瘀熱互結(膿潰期)
- 證候:腹痛減輕但膿血下泄,身熱不退,舌暗紅。
- 治法:化瘀排膿,托毒生肌。
- 方藥:桃仁承氣湯(桃仁、桂枝、大黃、甘草)或托裡消毒散加減。
相關典籍論述
- 《癥因脈治·腹痛論》:指出腸癰腹痛「縮腳皺眉,小便為淋」,強調局部腫硬與全身症狀並見。
- 《金匱要略》:提出「腸癰者,少腹腫痞……其脈遲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;脈洪數者,膿已成,不可下也」,奠定辨膿成與否的治療準則。
此證需與其他腹痛(如寒疝、蟲積)鑑別,關鍵在於「痛有腫處,手不可按」及熱毒蘊結之象。治療上,中醫注重分階段用藥,早期以通腑瀉熱為主,後期則側重排膿扶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