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腸癰

定義與源流
腸癰為中醫病名,指癰疽發於腸部之疾,首見於《素問·厥論》。其成因多與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、勞傷過度等因素相關,導致腸胃運化失常,濕熱邪毒壅滯於腸,氣血瘀阻,化熱腐肉而成癰膿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《金匱要略》等皆詳述其病機與證治,並依發病部位細分為大腸癰、小腸癰、直腸癰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急性闌尾炎、闌尾周圍膿腫等疾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勞傷: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,損傷脾胃,濕熱內生;或飢飽無度、負重勞傷,致腸胃氣血瘀滯。
  2. 情志失調:暴怒憂思,肝氣橫逆,影響腸胃傳導,氣機壅塞。
  3. 外傷瘀血:跌撲奔走,腸絡受損,敗血濁氣積聚。
  4. 產後虛瘀:婦人產後體虛,惡露不盡,瘀血留滯腸間,鬱而化熱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少腹疼痛(多起於臍周後轉移至右下腹),按之痛劇,伴發熱、惡寒、自汗,脈象遲緊或芤數,提示膿未成。
  • 膿成期:腹痛加劇,局部腫硬,身熱不退,脈洪數,甚則可見腹皮攣急如腫狀。
  • 潰膿期:痛勢減而淋瀝不盡,膿液外滲,或穿破腹壁成瘻,體虛者可見神疲、面色萎黃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濕熱瘀滯證(膿未成)

    • 主證:少腹疼痛拒按,發熱口渴,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瀉熱逐瘀,散結消癰。
    • 方藥:大黃牡丹皮湯(大黃、牡丹皮、桃仁、冬瓜子、芒硝)加減。
  2. 熱毒壅盛證(膿已成)

    • 主證:腹痛劇烈,腹皮緊繃,高熱不退,舌絳苔黃燥,脈洪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排膿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薏苡附子敗醬散(薏苡仁、附子、敗醬草)合五味消毒飲。
  3. 氣血虛弱證(潰後正虛)

    • 主證:膿出痛減但久不收口,神疲乏力,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托毒生肌,益氣養血。
    • 方藥:七賢湯(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白朮)加減。

外治與手術

  • 外敷法:初期可選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患處,以清熱消腫。
  • 針灸:取足三里、闌尾穴、天樞等穴,配合瀉法以通腑泄熱。
  • 手術適應症:若膿成難消,或見穿孔危候,當參酌西醫手術切開排膿。

古籍選錄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:「腸癰之為病,其身甲錯,腹皮急,按之濡如腫狀,腹無積聚,身無熱,脈數,此為腸內有癰膿。」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強調腸癰「總由濕熱瘀血流入小腸」,分述三類成因,並提出「膿成決不可下」之戒。

現代對應疾病
中醫腸癰涵蓋西醫之闌尾炎、腹腔膿腫等,然治療須辨病與辨證結合,膿成危重者當及時中西醫協作處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