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腸癰是一種中醫病名,主要因爲飲食失節、暴怒、憂思、跌撲奔走等原因而造成的,導致腸胃部的運化功能失職,使濕熱邪毒內壅於腸部而發生。

腸癰的主要症狀為少腹腫痛,按壓時會感到疼痛,類似淋病的症狀,小便有規律,時常會有發熱、自汗,並且怕冷。脈搏遲緊表示膿未成,可以經大便排出,有時會伴有出血;脈搏洪數表示膿已成,無法透過排便排出。

對於腸癰的治療,適合使用活血化瘀和解毒的藥物。如果初期出現小腹疼痛,脈搏數快者,可以輕輕瀉下大黃湯來舒緩症狀。如果腸癰已經潰爛,疼痛持續且排尿困難,治療上可以選擇服用七賢湯。

由於腸癰可能發生在大腸、小腸或直腸,並包括急性闌尾炎、周圍膿腫等病症。詳細的證治需要參考相關指引。如果腸癰潰爛穿破腹壁,治療方法和癰疽的內外治法相同。如果傳統治療或保守療法無效,且可能形成潰爛,則需進行手術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