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腸遺
定位與別名
腸遺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《千金要方》,其定位歷代略有差異。孫思邈原記載為「挾玉泉相去各二寸」,並註明「一雲二寸半」。玉泉即中極穴(任脈穴,位於臍下四寸),故近代多採中極穴旁開2.5寸為準。此穴在《腧穴學概論》中別稱「腸道」,後世醫家亦沿用此名。
主治功能
腸遺穴主要用於調理腸腑氣機,屬局部取穴範疇。據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其主治「大便不通」,後世延伸用於腸道氣滯或虛寒所致之腹脹、泄瀉等症。中醫理論認為,腸遺鄰近下焦,灸之可溫通腸絡,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腸腑傳導失常。
操作與配伍
傳統以艾灸為主要療法,如《千金》所述「隨年壯」,即依患者年齡決定灸壯數目。臨床可配伍關元、天樞等穴,加強溫補下元之效;若屬實熱便秘,則配合支溝、上巨虛以瀉腑通便。
學理探討
腸遺雖非正經腧穴,然其位置與足厥陰肝經、足太陰脾經循行相近。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故刺激此穴可間接調節肝脾功能,疏解中下焦氣機壅滯。現代部分針灸學派將其歸入「腹區特效穴」,用於功能性腸道疾病。
文獻考據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明代《類經圖翼》亦收錄此穴,定位與主治相近,後世醫籍如《針灸集成》等均有援引,然臨床應用較其他經外奇穴稀少,現代腧穴學教材多簡述其定位與古籍出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