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腸瀉

腸瀉為中醫病證名,屬泄瀉之一類,以腹痛、腸鳴、瀉下頻作為主要特徵。其病機多因脾氣不利陰寒之邪留滯腸間,導致氣機升降失調,清濁不分而下泄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虛寒滯:脾主運化,若脾陽不足,寒濕內生,或外感寒邪直中腸胃,使陰寒凝滯,氣血運行受阻,故見腹痛陣作,瀉後痛減。
  2. 氣機升降失常:脾氣不升則水穀精微下趨,濁陰不降則腸鳴腹瀉,呈現「痛一陣而瀉一陣」之特點。
  3. 肝脾不調:若情志失調,肝氣乘脾,亦可加重腸道氣機紊亂,使瀉痢反覆發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腹痛:多為陣發性絞痛,瀉後痛緩。
  • 腸鳴:腹中漉漉有聲,伴隨便意急迫。
  • 大便特徵:糞質稀溏,或夾未消化食物,無明顯腥臭(與熱瀉之穢濁有別)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見畏寒、肢冷、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等寒象。

治療原則

  1. 溫中健脾:選用理中湯附子理中丸等,溫補脾陽以散寒滯。
  2. 升提氣機:佐以升麻柴胡等風藥,助脾氣上升,如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  3. 調氣止痛:兼有氣滯者,可配合木香砂仁等行氣藥,如香砂六君子湯

相關鑑別

  • 脾瀉:多因脾虛失運,瀉下完穀不化,但腹痛較輕,以倦怠、食少為主證。
  • 五更瀉(腎瀉):黎明時分作瀉,責之命門火衰,與腸瀉之寒滯脾陽不同。

腸瀉之治,重在辨明寒熱虛實,以「溫運」為核心,結合調暢氣機,使中焦復其健運之職,則瀉痛自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