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腸瀉

腸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主要症狀包括腹瀉、腹痛及腸鳴。腹瀉是腸瀉的主要症狀,可以表現為水瀉、膿血便或黏液便等。腹痛通常是隱痛或鈍痛,並可能伴隨有腸鳴聲,尤其在進食後會加重。

腸瀉的病因主要和脾虛有關,脾虛會導致運化失常,使水濕停滯,進而引起腹瀉。此外,腸道感染、飲食不潔以及寒邪侵襲等因素也可能引起腸瀉。

腸瀉的治療主要以健脾和胃、溫中散寒為主。可以使用四君子湯、理中湯等方劑進行治療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方法。

腸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注意個人衛生,飯前便後要勤洗手。
  3. 避免食用不潔食物,不飲用生水。
  4. 避免受到寒冷刺激。
  5. 適度鍛煉,增強體質。

如果出現腹瀉、腹痛、腸鳴等症狀,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