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胃為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腸胃為海」詳解

「腸胃為海」為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中的重要生理概念,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:「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。」此比喻將人體經脈比作河流,而腸胃則如同大海,為水穀匯聚、化生精微之所,體現中醫對消化系統核心功能的獨特認知。

理論基礎

  1. 受納與傳化之官
    中醫認為,胃主「受納」,脾主「運化」,兩者共為「後天之本」。胃如同海納百川,接受並初步腐熟水穀;小腸「分清泌濁」,大腸「傳化糟粕」,三者協作完成飲食物的消化、吸收與排泄。此過程被稱為「傳化之腑」,其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氣血生成。
  2. 水穀之海與氣血之源
    《靈樞·玉版》稱胃為「水穀氣血之海」,強調飲食經胃腸消化後,化生為「水穀精微」,上輸於脾,轉為營衛氣血,滋養全身。若腸胃功能失調,則可能導致「穀不入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」(《靈樞·五味》),反映氣血生化不足的病理變化。
  3. 經絡聯繫與整體觀
    胃經與脾經互為表裡,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循行於頭面胸腹,其經氣盛衰可通過脈象(如「胃脈」)反映臟腑狀態。此外,《內經》提出「胃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」(《靈樞·動輸》),說明腸胃功能對其他臟腑的支援作用,如肝血賴脾土化生,腎精需後天水穀充養。

臨床意義

  • 病理表現:腸胃功能紊亂可表現為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(《素問·逆調論》)、「腹脹飧泄」等,甚則影響他臟,如「脾胃虛則九竅不通」(《脾胃論》)。
  • 調治原則:歷代醫家重視「調和脾胃」,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以「保胃氣」為要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主張「升陽益胃」,均基於「腸胃為海」的理論框架。

此概念不僅闡述消化生理,更體現中醫「以象喻臟」的思維模式,將自然界的「海」與人體「腸胃」類比,強調其涵容、化生的動態平衡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