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腸胃
在中醫學中,「腸胃」為人體消化系統之重要組成,既為解剖結構之名稱,亦為生理功能之關鍵。其概念涵蓋以下三層意涵:
一、解剖結構
《靈樞·平人絕谷》載:「腸胃之長,凡五丈八尺四寸」,詳述腸胃自口至肛門之總長度,並量化其容受水穀之能力(「受水谷九鬥二升一合合之大半」)。《靈樞·腸胃》更進一步描述其形態:「長六丈四寸四分,回曲環反,三十二曲」,揭示消化道之迂曲結構。此處「腸胃」泛指食道、胃、小腸、大腸等連續管道,強調其「傳化糟粕」之通道功能。
二、生理功能
中醫視腸胃為「倉廩之官」,主司「受納、腐熟、運化」:
- 胃主受納:胃氣以降為順,承接水穀並初步腐熟,化為「食糜」。《靈樞·玉版》稱「胃者,水穀氣血之海」,強調其為氣血生化之源頭。
- 腸主分別清濁:小腸「受盛」胃中食糜,進一步泌別清濁,清者(精微)上輸脾臟,濁者(糟粕)下傳大腸;大腸則「傳導」糟粕,形成糞便排出。此過程依賴「胃氣通降」與「脾氣升清」之協調。
三、經絡聯繫
腸胃與經絡系統密切相關:
- 足陽明胃經:循行於腹部,屬胃絡脾,調控胃之受納功能。
- 手陽明大腸經:與肺經相表裏,影響大腸傳導。若經氣不暢,可現腹脹、便秘等症。
四、病理關聯
《內經》提出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腸胃失調常涉及多系統病變:
- 胃氣上逆:噯氣、嘔吐(如《傷寒論》之「心下痞」)。
- 腸道壅滯:腹痛、下痢(如「大腸泄」)。
- 土虛木乘:肝氣犯胃之脅痛吞酸。
五、《靈樞·腸胃》篇旨要
此篇專論消化道之解剖數據,如「唇至齒長九分」「咽門至胃長一尺六寸」,反映古人對消化管腔之精確觀察,為中醫臟象學說奠定形態學基礎。
綜言之,中醫之「腸胃」不僅為實體器官,更涵蓋其氣化功能與整體聯繫,體現「形神一體」之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