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腸覃
病名出處:《靈樞·水脹》
定義與病機
腸覃為婦科積聚病證之一,特徵為下腹結塊成形,然月事仍按期而行。其成因主要責之於寒邪客居腸外,與衛氣相互搏結,致氣血運行受阻,瘀滯內著,日久惡氣蘊生,息肉漸成。《靈樞·水脹》詳述其形:「始如雞卵,漸次增大,終若懷胎,經年累月,按之堅硬,推之可移,月事循常。」此病與石瘕有別,關鍵在於月經是否正常,蓋因腸覃病位在腸外,未傷衝任之故。
病因病機分析
- 寒凝氣滯:寒邪侵襲腸外,與衛氣相爭,氣血失榮,結而成形。
- 情志失調:七情內傷,肝鬱氣結,血行遲滯,瘀積成塊。
- 痰瘀互結:氣滯日久,津液不布,聚濕成痰,與瘀血膠著,加重癥積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下腹腫塊,初起可動,久則固定,觸之堅硬,然月經如常。
- 兼症:或見少腹脹痛、帶下增多,甚則壓迫二便,然無經閉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- 攻堅散寒,行氣活血
- 代表方劑:
- 桂枝茯苓丸(《金匱要略》):桂枝溫通經脈,茯苓滲濕健脾,丹皮、桃仁活血化瘀,芍藥和血緩急,適用於寒瘀互結之證。
- 香棱丸(《濟生方》):木香、丁香行氣散寒,三棱、莪術破血消積,青皮、川楝子疏肝理氣,小茴香暖下焦,枳殼寬中,朱砂鎮心安神,共奏行氣化瘀之效。
- 代表方劑:
-
外治與手術
若癥積過大,藥物難消,古時亦用「導引」「針砭」或「剖割」之法,今可參酌現代手術治療。
鑒別診斷
- 與石瘕之別:石瘕因寒客子門,瘀阻胞宮,必見月經閉止;腸覃病在腸外,月事不受影響。
- 與瘕聚之異:瘕聚時聚時散,痛無定處;腸覃形質固定,久不消散。
古籍補充
《類經》註解:「覃,延也。寒氣自腸外漸次延附,如菌菇之生,故名。」強調其病勢漸進之特徵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氣滯為先,血瘀繼之,終成有形之積。」說明病機演變層次。
現代中醫闡釋
今人認為,腸覃類似於卵巢囊腫、子宮肌瘤等良性腫物,病機核心為「寒、瘀、痰」三者膠結。治療除傳統方藥外,可配合針灸(取穴關元、氣海、三陰交等)以調暢氣機,或輔以蟲類藥(如蟅蟲、水蛭)增強破瘀消癥之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