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腸遹
別名與出處
腸遹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集成》。「遹」音義同「繞」,故亦作「腸繞」。此穴名反映其與腸腑之氣機流轉相關的特性,屬中醫經絡理論中特定腧穴的別稱。
經絡定位與功能
- 歸經與關聯
腸遹隸屬於足陽明胃經,與腸腑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其位置接近腹部要穴,如天樞、大橫等,主司調理腸道氣滯、運化失調之證。 - 穴性與主治
此穴性屬「調氣」,能疏導中焦鬱滯,緩解腹脹、腸鳴、泄瀉等症。《針灸集成》載其「通腸利氣」,後世醫家延伸用於因寒濕或食積所致之腹痛,透過針刺或艾灸以激發經氣,恢復腸腑傳導功能。
與其他腧穴的關係
腸遹與「腸繞」為同穴異名,定位相近,功能相仿。臨床常與足三里、上巨虛等穴配伍,增強健脾和胃之效。其作用機理在於協調脾胃升清降濁,間接影響大腸傳導,體現中醫「臟腑—經絡—腧穴」的整體觀。
理論背景
中醫認為,腸遹所在經脈為多氣多血之經,其調節作用與「六腑以通為用」的生理特點相合。透過刺激此穴,可間接影響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輸布,體現經絡系統的表裡互通特性。
操作與應用
歷代針灸文獻中,腸遹多用於實證或本虛標實之腸疾。操作上強調「得氣為度」,結合補瀉手法以應對不同證型。艾灸則適用於虛寒腹痛,取溫通之效。
總結
腸遹作為經穴別名,承載中醫對腸腑功能的細微觀察,其臨床價值在於調暢氣機、化濕導滯,為針灸治療腸道疾病的重要配穴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