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腸繞穴

別名與定位
腸繞穴為中醫經穴別名,即足陽明胃經之歸來穴。據《針灸集成》記載,其位置「在挾玉泉(中極穴)兩旁相去各二寸」,亦即臍下四寸(中極穴)旁開二寸處,與現代解剖定位之歸來穴相符。此穴屬腹部要穴,與任脈、衝脈氣血相通。

功能主治
腸繞穴主治大便閉塞,此因陽明經多氣多血,而歸來穴位處下焦,能調理腸腑氣機,促進氣血運行。中醫理論中,便秘多與「氣滯」「腸燥」或「陽明腑實」相關,針刺或艾灸此穴可疏導陽明經氣,通降腑濁。古籍強調「灸以年為壯」,意指依患者年齡決定灸療壯數,反映其對頑固性便秘之重視。

經絡理論與配伍
歸來穴(腸繞)屬足陽明胃經,與天樞大巨等穴同為調理下焦之要穴。其命名「歸來」寓氣血歸復、臟腑功能恢復之意。臨床常配伍:

  1. 大腸俞天樞:強化通腑導滯之效。
  2. 足三里:補益脾胃,助氣血生化。
  3. 支溝:宣通三焦氣機,適用於氣滯型便秘。

操作與古籍考證
《針灸集成》載明腸繞穴以灸法為主,後世亦發展為針刺,直刺1~1.5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瀉法。歸來穴另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主治「奔豚,卵上入,痛引莖」,顯示其調理衝脈氣逆及生殖病症之效,與腸繞穴專注腸腑功能互為補充。

現代應用延伸
當代中醫臨床中,歸來穴(腸繞)除用於便秘,亦擴展至盆腔氣血瘀滯相關病症,如婦科之月經不調、疝氣等,體現「異病同治」之中醫辨證思維。其作用機理與調節局部神經血管、改善腸蠕動有關,然核心仍根植於經絡理論「通則不痛」之原則。

此穴之雙重命名(腸繞/歸來),反映中醫對穴位功能的多維詮釋,亦彰顯古籍與臨床實踐的延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