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拿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拿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按蹻導引範疇,其操作要領在於以指腹對合之力深取經筋腧穴。《靈樞·經筋》所述「以痛為腧」之理,正為此法施用之基礎。

操作要旨
醫者多以拇指與食、中二指呈鉗形,或輔以無名指、小指共為五爪之勢(又稱「抓法」),循患者經絡走向或特定穴區施力。指腹需沉勁透皮,先以揉按緩解衛氣之滯,繼而捏提深層筋絡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言「筋喜柔不喜剛」,故力道須剛柔相濟,使氣血得調而不傷腠理。

手法源流
此法早見於明代《秘傳推拿妙訣》,載:「拿者,或掐或捏或揉,皆謂之拿。」其用於開闔經氣,尤擅解結鬆筋。清代《小兒推拿廣意》更詳述其變通,如拿風池可疏風泄熱,拿合谷能通調陽明,皆本於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則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經筋病症:針對肩井、承山等處施拿,可緩解「筋急而痛」之候,契合《黃帝內經》「燔針劫刺」後以手法治筋之理。
  2. 六腑氣滯:拿腹部天樞、中脘,能導引三焦氣機,類同《諸病源候論》「摩腹引氣」之法。
  3. 外感表證:拿風府、大椎等督脈要穴,有發汗解肌之效,暗合仲景「刺風池、風府」祛邪之意。

手法辨微
拿法與掐法、捏法雖同屬指按類手法,然拿法更重「提而拿之」的透達之力,如擒拿之勢,故《推拿指南》謂其「能開鬼門,潔淨府」,非僅止於皮肉。其效驗繫於「得氣」與否,醫者指下當有「如魚吞鉤」之沉緊感,方為氣至病所。

此手法深植於中醫「通則不痛」理論,須配合望聞問切,辨明寒熱虛實後施治,方能如《厘正按摩要術》所云:「一拿一放,氣血往來,臟腑得其調暢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