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澼下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腸澼下血

腸澼下血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腸澼(痢疾)所致之便血症候。此證首見於《脾胃論·腸澼下血論》,李東垣描述其特徵為:「腸澼者,為水谷與血另做一(氵瓜),如(氵即)桶湧出也。」形象地描繪出患者排泄物中混雜血水與未消化食物的典型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腸澼下血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
  1. 濕熱蘊結:外感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,導致濕熱內蘊,下注大腸,灼傷腸絡,血溢脈外。
  2. 脾虛失統: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統血無權,血不循經而外溢。
  3. 瘀血阻絡: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阻滯腸道脈絡,血行不暢而外溢。
  4.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日久化火,下迫大腸,損傷血絡。

臨床表現

腸澼下血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大便中混有血液,血色或鮮紅或暗紅
  • 排便次數增多,裡急後重感明顯
  • 腹部疼痛,尤以下腹部為甚
  • 可伴有發熱、口渴、小便短赤等熱象
  • 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(濕熱型);或舌淡,脈細弱(脾虛型)

證型分類

  1. 濕熱下注型

    • 特徵:下血鮮紅,大便臭穢,肛門灼熱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涼血止血
    • 代表方劑:芍藥湯加減
  2. 脾虛不攝型

    • 特徵:下血暗淡,神疲乏力,面色萎黃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攝血止血
    • 代表方劑:歸脾湯加減
  3. 瘀血阻絡型

    • 特徵:下血紫暗,腹痛固定不移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止血通絡
    • 代表方劑:少腹逐瘀湯加減

相關古籍論述

除《脾胃論》外,歷代醫家對腸澼下血多有論述: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提及:「飲食不節,起居不時,陰受之則入五臟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」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「下血,先便後血,此遠血也;先血後便,此近血也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腸風下血,血清而色鮮;臟毒下血,血濁而色暗。」

鑑別診斷

腸澼下血需與以下病證相鑑別:

  • 腸風:下血鮮紅,血出如濺,多屬風熱客於大腸
  • 臟毒:下血暗濁,多因濕熱毒邪蘊結大腸
  • 痔血:血出點滴或呈噴射狀,多與排便有關,肛門檢查可見痔核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腸澼下血強調辨證論治,主要治療方向包括:

  • 清熱解毒,化濕止痢
  • 涼血止血,活血化瘀
  • 健脾益氣,固攝止血
  • 疏肝解鬱,調和氣血

臨床用藥常選用黃連、黃芩、地榆、槐花、白頭翁等清熱涼血藥;當歸、赤芍、丹皮等活血化瘀藥;黃芪、白朮、人參等益氣健脾藥,根據證型靈活配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