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床(中醫名詞詳解)

詞源與定義

「內床」一詞源於古代中醫解剖學概念,特指口腔內牙齒生長的基礎結構。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二明確記載:「外板則為牙,內床則為齒」,此處「內床」即為齒之根本所在,與顯露於外的「牙」(外板)形成對應關係。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內床不僅是解剖學上的齒槽結構,更與腎氣、骨髓有著深層聯繫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臟腑經絡關係

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內床的生理狀態直接反映腎氣盛衰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腎主骨生髓」,而齒居其上,故內床的堅固程度與腎精充足與否密切相關。足陽明胃經「入上齒中」,手陽明大腸經「入下齒中」,說明內床的營養輸布與脾胃運化功能相連。

氣血濡養機制

內床的健康依賴氣血濡養,其中:

  • 腎精:通過三焦氣化上承,化生骨髓以充養齒根
  • 胃氣:輸布水穀精微,形成牙周組織的氣血基礎
  • 督脈:循行過齦,統攝陽氣以溫煦內床

病理表現

當臟腑功能失調時,內床會出現相應病變:

  1. 腎虛型:內床萎縮、齒根暴露、牙齒鬆動,多伴腰膝酸軟
  2. 胃火型:內床紅腫疼痛,甚則化膿,常見口臭便秘
  3. 氣血不足型:內床色淡、牙齦退縮,牙齒疏豁不堅

診斷要點

中醫望診重視內床的色澤形態:

  • 正常:色淡紅而質堅,緊密包裹齒根
  • 異常:
    • 色赤:多屬胃火上炎
    • 色淡白:常見氣血兩虛
    • 紫暗:多為瘀血阻絡
    • 萎縮:主腎精虧耗

治療原則

歷代醫家對內床病變的治療注重標本兼治:

  • 急則治標:清胃瀉火(如清胃散)、消腫止痛(如五味消毒飲)
  • 緩則治本:補腎填精(如六味地黃丸)、益氣養血(如八珍湯)

古籍記載補充

除《奇效良方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記載:「齒者,腎之標,內床者,齒之本也」,強調內床作為齒之根基的重要性。《證治準繩》更詳細描述:「內床虛則齒搖,實則齒固」,揭示其生理病理的辯證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