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內吹
病名:內吹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特指孕婦於妊娠期間發生的乳房化膿性感染,屬乳癰範疇。此病名源自其與「外吹」(產後乳癰)的區別,強調發病時期與胎孕相關。《婦科撮要·卷上》記載:「婦女乳癰……世以孕婦患此名曰內吹,然其所致之因則一,唯用藥不可犯其胎耳。」說明內吹雖與一般乳癰病因相似,但治療時需顧及胎元,避免傷胎。
病因病機:
內吹多因孕婦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或脾胃濕熱內蘊,導致氣血壅滯於乳房而成。妊娠期間,衝任氣血充盈,乳房受胎氣影響,經絡氣血運行易受阻,若復感外邪(如風熱、火毒),或乳汁鬱積(偶見孕中期少量泌乳),則化熱釀膿,發為癰腫。
臨床表現:
初期可見乳房局部紅腫熱痛,觸之有硬結,伴隨發熱、口苦咽乾、胸脅脹滿等肝胃鬱熱之證;若未及時消散,則膿成潰破,流出黃稠膿液,甚則潰瘍難癒。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弦滑數為常見脈象。
治療原則:
以疏肝清胃、解毒散結為主,兼顧安胎。常用方劑如《醫宗金鑒》之橘葉散(橘葉、柴胡、青皮、石膏、黃芩、連翹等)加減,清熱而不傷胎;若膿已成,可佐以透膿散托毒外出。外治法則宜謹慎,避免峻烈之品,可選用金黃散或蒲公英搗敷以消腫止痛。
鑑別診斷:
需與外吹(產後乳癰)區分,後者多因哺乳不當、乳頭破裂感染所致,病機偏於乳汁鬱積,治療可大膽通乳排膿;而內吹因涉及胎孕,用藥須避開活血破血之品如穿山甲、皂角刺等,以防動胎。
古籍補充: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內吹乳癰,胎熱結也。」強調胎熱與外邪相搏為病機關鍵;《瘍醫大全》則載錄「內吹乳癰」專方,多以疏肝和血、清熱解毒為組方思路,體現中醫「治病與安胎並行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