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內疔,中醫病名,指先有全身寒熱、頭痛、體痛而後發癰疽之症。其發病原因多因感受風寒之邪,內蘊於裏,復感濕熱,蘊結成毒,阻於經絡,結聚成癰疽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全身寒熱、頭痛、體痛。
  2. 胸腹、背脅或於頭面、手足間有一處甚痛,繼而腫起發疔。
  3. 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療方法: 主要以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為主。常用方藥有五味消毒飲、黃連解毒湯、蟾酥丸等。外用可使用野菊花根、葉搗爛敷之。

預後: 一般預後較好,但若治療不當或病情嚴重,可能導致敗血癥、膿毒血癥等嚴重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

預防方法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2. 飲食清淡,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3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、勤換衣。
  4. 一旦出現發熱、頭痛、體痛等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
內疔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,發病率較高。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