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疔

病名:指先有全身寒熱、頭痛、體痛,繼而發作癰疽之症,屬中醫外科範疇。此症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二,其特徵為初期呈現全身性症狀,數日後方於特定部位顯現腫痛發疔之象。

病因病機
內疔多因內傷七情、飲食不節,或外感邪毒,導致氣血壅滯、熱毒內蘊而成。熱毒鬱結於臟腑經絡,初發時邪正交爭,故見寒熱、頭痛;待毒邪凝聚,則發為局部腫痛,形成內疔。其病位可涉及胸腹、背脅、頭面或手足,深伏難察,易延誤治療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初期:突發憎寒壯熱、頭痛身痛,類似外感表證,然無明顯外邪侵襲之因。
  2. 中期:數日後,胸腹、背脅或四肢某處驟然劇痛,繼而腫硬發紅,觸之灼熱,形成疔瘡。
  3. 重症:若毒勢熾盛,可見高熱煩渴、譫語神昏,甚則毒散走黃(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敗血症)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初起表證明顯

    • 外治:急用霹靂火法(古代灸法之一)發汗透邪。
    • 內服敗毒散(人參敗毒散加減),以解表清熱、托毒外出。
  2. 熱毒壅盛

    • 若寒熱不退、腫痛加劇,宜清熱解毒,方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等)或黃連解毒湯
    • 毒深勢急者,可服蟾酥丸以攻毒消腫。
  3. 外敷療法

    • 取新鮮野菊花根葉搗爛外敷,或配合如意金黃散調塗,以清熱散結。

特殊辨識
若患者僅見寒熱腹痛,體表未腫,然痛處固定、拒按,此為內疔欲發之兆,當及早按內疔論治,防其毒邪內陷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提及,內疔與「伏梁」「腸癰」等內癰有別,其毒更驟,易致險證,強調「見微知著」,及早清解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