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毒

定義
內毒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內生熱邪鬱積化毒,或臟腑功能失調而蘊結的毒性物質。此毒非外感六淫所致,而是由內而生,多與火熱、痰濕、瘀血等病理產物相互搏結,進一步耗傷陰津、擾亂氣血,甚則蒙蔽心神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毒熾盛:過食辛辣厚味、情志鬱而化火,或外邪入裡化熱,導致火熱內蘊,積久成毒。
  2. 痰瘀互結:痰濕或瘀血停滯經絡,阻礙氣機,鬱久化熱生毒。
  3.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熾,灼津成毒。
  4. 臟腑功能失調:如肝鬱化火、心火亢盛、脾胃濕熱等,皆可促使內毒形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癰瘡腫毒、皮膚發斑(如紫癜或紅疹)、咽喉腫痛潰爛。
  • 出血傾向:吐血、衄血(鼻出血)、便血、尿血等,因熱毒迫血妄行所致。
  • 神志異常:熱毒擾心可見煩躁譫語、神昏不清,舌質絳紅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焦黃甚或起芒刺,脈象浮大數而有力;若毒深伏於內,亦可見六脈沉細而數,提示正邪交爭劇烈。

證型分類

  1. 氣分熱毒:高熱煩渴、汗出不解,斑疹隱隱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2. 營血分毒盛:身熱夜甚、斑疹密布,或見出血,舌絳無苔,脈細數。
  3. 痰熱毒結:腫塊堅硬、疼痛拒按,伴胸悶痰黏,舌暗紅苔黃膩。
  4. 虛毒內蘊:低熱纏綿、癰瘡久不斂口,舌紅少津,脈虛數。

中醫治法

  • 清熱解毒: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,適用於熱毒熾盛。
  • 涼血化瘀:犀角地黃湯加減,針對熱入營血之證。
  • 化痰散結:仙方活命飲合消瘰丸,治痰熱毒瘀互結。
  • 養陰透毒:青蒿鱉甲湯,適用於陰虛內熱毒蘊。

古籍參考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」,提示火毒與心的關聯;《傷寒論》對熱毒熾盛之證亦有「陽毒」、「陰毒」之辨,強調解毒須分虛實。後世溫病學派更發展「透熱轉氣」、「涼血散血」等法,豐富內毒治療理論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不涉現代醫學或保健建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