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泛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眼眥角(內眼角)處胬肉泛白之證候。此症多因局部氣血失和,或風熱外襲,導致脈絡瘀滯,結聚於眥部而成。其特徵為胬肉色淡白,質地較薄,且多呈靜止狀態,不似「胬肉攀睛」般紅赤腫脹、向角膜蔓延,故臨床危害較輕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內泛與以下機制相關:

  1. 風熱上擾:風熱之邪客於眼絡,滯留眥部,氣血壅塞,化生胬肉。
  2. 心肺鬱熱:心肺二經積熱,循經上炎,灼傷白睛,致局部泛白增厚。
  3. 氣血不足:久病體虛或氣血虧損,眥部失養,痰濕凝結,形成淡白胬肉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內眥處可見淡白色膜狀物,邊緣清晰,無明顯充血或疼痛,亦無視力障礙。此症多為慢性,生長緩慢或長期靜止,與「赤脈傳睛」「胬肉攀睛」等活動性病變有別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胬肉攀睛:胬肉紅赤肥厚,頭尖體寬,向黑睛侵襲,伴灼澀感。
  • 赤脈傳睛:眥部血絲密布,色紅鮮明,多因心火亢盛所致。

中醫治療原則
若無不適,通常無需干預。若兼見輕度澀癢,可酌情以清熱活血、疏風散結為法,內服方如梔子勝奇散加減,外治可用黃連西瓜霜眼藥水點眼,以緩解局部氣血壅滯。然需強調,此症本質屬良性,過度治療反易擾動氣血。

附:古籍記載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胬肉之症,有赤白二色……白者緩而靜。」此處「白者」與內泛特徵相類,反映古人早對其靜止特性有所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