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腸澼

病名出處
腸澼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,為中醫古籍中對特定腸道病症的稱謂。其名取自「澼」字本義,指垢膩粘滑、似涕似膿的排泄物,因由腸道排出,故稱「腸澼」。後世醫家對此病的涵義有所擴展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:

  1. 指痢疾
    明代張景嶽於《景嶽全書·卷二十四》明確指出:「痢疾一證,即《內經》之腸澼也。」此類腸澼以腹痛、裡急後重、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要表現,病因多與濕熱、寒濕、疫毒等邪氣蘊結腸道有關。

    • 病機:濕熱或寒濕之邪侵襲腸腑,導致氣血壅滯,腸絡受損,化腐成膿,故見黏液膿血便。若疫毒熾盛,可引發暴痢,症見高熱、神昏,甚則危候。
    • 證型:臨床常見濕熱痢、寒濕痢、疫毒痢、虛寒痢等,治法依證而異,如清熱化濕、溫中散寒、解毒涼血等。
  2. 指便血
    《古今醫鑒·卷八》提出:「夫腸澼者,大便下血也。」此類腸澼以血隨大便而下為特徵,或鮮紅,或暗黑,病因可責之於腸風、臟毒、脾虛不攝等。

    • 病機:或因風熱濕毒侵襲腸絡,迫血妄行;或因脾胃虛弱,氣不攝血,血溢脈外。
    • 證型:如腸風下血多見血色鮮紅、便前出血;臟毒下血則血色晦暗、黏稠腥臭;虛證便血多伴氣短乏力,血色淡紅。

相關條目
腸澼與「痢疾」「便血」等病症密切相關,然其涵蓋範圍略有差異:

  • 痢疾:側重於痢下赤白、裡急後重之證,屬腸澼之一類。
  • 便血:泛指血從肛門而出,包含腸澼中「下血」之義,但未必具備澼液特徵。

古籍論述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腸澼「身不熱者生,熱甚者死」,強調其預後與熱勢輕重相關;《醫宗金鑒》則分述腸澼有「新久虛實」之別,治法當辨標本。歷代醫家對腸澼的闡釋,反映了中醫對腸道病證的細緻分類與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