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腸澼,病名。出《素問.通評虛實論》。
- 指痢疾。「澼」指垢膩粘滑似涕似膿的液體。自腸排出,故稱腸澼。《景岳全書》卷二十四:「痢疾一證,即《內經》之腸澼也。」
- 指便血。《古今醫鑒》卷八:「夫腸澼者,大便下血也。」
腸澼是一種消化道疾病,主要症狀是腹痛、腹瀉、大便帶血。病因多為飲食不潔、感受寒邪、脾胃虛弱等。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止瀉止血為主。
腸澼的病因病機
腸澼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飲食不潔:飲食不潔是腸澼最常見的病因。不潔的食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細菌,這些細菌進入人體後會引起腸道感染,導致腸澼的發生。
- 感受寒邪:寒邪侵襲人體後,會導致脾胃陽氣受損,運化功能失常,從而引起腸澼。
- 脾胃虛弱:脾胃虛弱是腸澼的另一個常見病因。脾胃主運化,脾虛則運化失常,水谷不化,聚而成痰,痰濕阻滯腸道,導致腸澼。
腸澼的臨床表現
腸澼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腹痛:腹痛是腸澼最常見的症狀。腹痛多位於左下腹,呈陣發性絞痛,可伴有噁心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- 腹瀉:腹瀉是腸澼的另一個常見症狀。腹瀉多為水樣便,可伴有粘液膿血便。
- 大便帶血:大便帶血是腸澼的典型症狀。大便帶血多為鮮血,可伴有黏液膿血便。
腸澼的診斷和治療
腸澼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腹痛、腹瀉、大便帶血等。必要時可以進行血常規、大便常規、糞便細菌培養等檢查,以明確診斷。
腸澼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止瀉止血為主。常用中藥有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白芍、甘草等。西醫治療上可以使用抗生素、止瀉藥、止血藥等。
腸澼的預防
腸澼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- 飲食衛生:飲食要衛生,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,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- 注意個人衛生:飯前便後要洗手,勤換洗內衣褲。
- 增強體質:平時要注意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。
腸澼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如果出現腹痛、腹瀉、大便帶血等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