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內風,中醫名詞。

  1. 病名。因房勞汗出,風邪乘襲的病證。出《素問.風論》:「入房汗出中風,則為內風。」《增補內經拾遺方論.內風》:「其狀惡風,汗流粘衣被,此其候也。大補黃芪湯。」
  2. 病理名詞。指肝風,與外風相對而言。肝為風臟,因精血衰耗,水不涵木,木少滋榮,故肝陽偏亢,內風時起。治以滋液熄風,濡養榮絡,補陰潛陽,如虎潛丸、固本丸、復脈湯等方。參見肝風內動條。

內風,又稱肝風,是指肝陽偏亢,肝風內動所致的病證。肝主風,肝陽偏亢,則肝風內動,可見頭痛、眩暈、肢體震顫、抽搐等症狀。內風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• 肝腎陰虛:肝腎陰虛,精血不足,肝失滋養,肝陽偏亢,可導致內風。
  • 肝鬱化火:肝鬱化火,肝陽上亢,可導致內風。
  • 痰濕阻滯:痰濕阻滯,肝失疏泄,肝陽上亢,可導致內風。
  • 外感風邪:外感風邪,侵襲肝經,可導致肝陽上亢,內風內動。

內風的治療,以滋陰潛陽、熄風止痙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天麻鉤藤飲、羚羊角鉤藤湯、鎮肝熄風湯等。

內風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• 保持情緒穩定,避免肝鬱化火。
  • 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• 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內風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如果出現頭痛、眩暈、肢體震顫、抽搐等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