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府

內府為中醫典籍中重要之名詞,泛指人體之六腑,即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。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有云:「滎輸治外經,合治內府。」此句闡明針灸治療之原則,意指滎穴與輸穴主治外經之病,而合穴則主治內府之疾。

內府與六腑之關係
中醫理論中,六腑主司傳化水穀,具有「瀉而不藏」之特性,與五臟之「藏而不瀉」相對。六腑各自有其生理功能與病理表現,茲分述如下:

  1. :主決斷,儲藏並排泄膽汁,助消化。
  2. :主受納、腐熟水穀,為「水穀之海」。
  3. 小腸:主分清泌濁,將水穀化為精微與糟粕。
  4. 大腸:主傳導糟粕,形成糞便並排出體外。
  5. 膀胱:主儲存與排泄尿液。
  6. 三焦:為氣與水液運行之通路,分上、中、下三焦。

內府之病理特點
六腑之病多與傳化功能失調相關,常見症狀如脹滿、疼痛、嘔吐、泄瀉等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六腑以通為用」,故治療上常以通降為法,如疏肝利膽、和胃降逆、通腑泄熱等。

針灸與內府之治療
《靈樞》提出「合治內府」,意指下合穴(六腑之合穴)專治六腑病症。例如:

  • 胃病取足三里(胃之下合穴)。
  • 大腸病取上巨虛(大腸之下合穴)。
  • 膽病取陽陵泉(膽之下合穴)。

內府與臟腑關係
中醫重視臟腑間之表裡配合,如胃與脾、膽與肝等。內府功能失常,常影響相應之臟,反之亦然。例如胃氣不降可致脾失健運,而肝氣鬱滯亦可影響膽汁排泄。

總結
內府為中醫理論中六腑之統稱,其生理、病理及治療皆與「傳化」功能密切相關,並透過經絡與五臟相互聯屬,構成整體之生命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