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內疳,病證名。疳證之一。出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指疳病時間長,病位在心、腹、胃、腸。《證治準繩.幼科》:「小兒乳食,心腹虛脹,眼目澀癢,體熱皮枯,腸胃不和,痢下五色,漸漸羸瘦,蟲蝕肛腸,日月彌深,痢轉不止。」由臟腑虛冷所致。治宜健脾助運、理氣消積。用厚腸丸(陳皮、半夏、蒼術、人參、麥芽、枳殼、神曲末、青皮、厚樸)。
內疳的病因病機
內疳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1、脾胃虛弱:脾胃是人體的消化系統,主要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。內疳患者由於長期的疳病,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消化吸收功能下降,從而出現食欲不振、腹脹、腹瀉等症狀。 2、氣血不足:氣血是人體的物質基礎,氣血充足則人體健康,氣血不足則人體虛弱。內疳患者由於長期的疳病,導致氣血耗損,從而出現面色蒼白、精神萎靡、四肢乏力等症狀。 3、臟腑虛冷:內疳患者由於長期的疳病,導致臟腑功能受損,從而出現心腹虛脹、腸胃不和、痢下五色等症狀。
內疳的臨床表現
內疳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1、食欲不振:內疳患者由於脾胃功能受損,消化吸收功能下降,從而出現食欲不振、腹脹、腹瀉等症狀。 2、面色蒼白:內疳患者由於氣血不足,從而出現面色蒼白、精神萎靡、四肢乏力等症狀。 3、心腹虛脹:內疳患者由於臟腑虛冷,從而出現心腹虛脹、腸胃不和、痢下五色等症狀。
內疳的治療方法
內疳的治療方法,主要有以下幾點:
1、健脾助運:內疳患者由於脾胃功能受損,消化吸收功能下降,因此治療上需要健脾助運,以改善脾胃功能。常用的健脾助運的藥物有:陳皮、半夏、蒼術、人參、麥芽、枳殼、神曲末、青皮、厚樸等。 2、理氣消積:內疳患者由於氣血不足,從而出現面色蒼白、精神萎靡、四肢乏力等症狀。因此治療上需要理氣消積,以改善氣血不足的症狀。常用的理氣消積的藥物有:香附、木香、枳實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、蒼術等。 3、溫補脾腎:內疳患者由於臟腑虛冷,從而出現心腹虛脹、腸胃不和、痢下五色等症狀。因此治療上需要溫補脾腎,以改善臟腑虛冷的症狀。常用的溫補脾腎的藥物有: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蓮子等。
內疳的預防方法
內疳的預防方法,主要有以下幾點:
1、注意飲食衛生:內疳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,因此要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不潔的食物。 2、注意個人衛生:內疳患者的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細菌,因此要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,避免接觸患者的糞便。 3、適當鍛鍊:適當的鍛鍊可以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,從而減少內疳的發生。 4、定期體檢:定期體檢可以及早發現內疳,並進行治療。
內疳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家長們要注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