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功按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內功按摩
內功按摩,又稱「運氣按摩」,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其特點在於施術者結合自身內氣(如氣功修煉所蓄之「氣」),透過特定手法導引至患者經絡腧穴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。此技法不僅注重外在手法操作,更強調施術者內在氣機的運用,屬「形氣並治」之高階按摩術。
理論基礎
- 內氣外發:
施術者需經長期氣功訓練(如站樁、吐納),使體內真氣充盈,並能隨意念導引至手掌或指尖。此「氣」非單純物理力,而是中醫所稱「先天之氣」與「後天水穀之氣」的融合,具溫煦、推動之效,可深達筋肉骨縫。 - 經絡與腧穴作用:
內功按摩以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為通路,重點刺激特定腧穴(如背俞穴、原穴),透過氣機共振,調整臟腑功能。例如,以掌心勞宮穴發氣按揉腎俞穴,可溫補腎陽;循任督二脈導引,則能調和陰陽。 - 手法與氣結合:
常見手法如「振顫法」「按蹻法」,施術時以輕柔滲透為要,配合呼吸節律,使患者局部產生酸脹、溫熱或傳導感(中醫稱「得氣」)。手法需「柔中帶剛」,避免蠻力,強調「意到氣到,氣到力到」。
臨床應用
- 筋骨病症:適用於慢性筋傷、關節僵硬,內氣可鬆解深層筋膜黏連,促進氣血濡養。
- 內科調理:如脾胃虛弱、失眠,透過運氣按摩腹部中脘穴或背部心俞穴,調節臟腑氣機升降。
- 氣血虛滯:針對氣鬱血瘀體質,以推揉肝經太衝穴配合發氣,助行氣活血。
技術要點
- 施術者修為:需具備紮實的氣功基礎與經絡知識,方能準確導氣。
- 患者感受:理想狀態下,患者應覺施術部位微熱如沐暖陽,或氣感沿經絡流動。
內功按摩融合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念,為傳統推拿與氣功的結合體現,其療效深繫於施術者內功修為與中醫辨證之精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