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踝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內踝疽,病名。發於內踝部位之附骨疽或癰疽。見《證治準繩.外科》卷四。鄒五峰《外科真詮》論曰:「內踝疽生於足踝近腕之處,內屬三陰經,外屬三陽經,多由寒濕下注,血凝氣滯而成。初起堅硬漫腫,皮色不變,時時隱痛,難於行立。」若成膿潰破外溢,膿汁稀,久不斂口。相當於踝關節結核,或慢性骨髓炎。治療:初起者應溫經燥濕,內服瘡科流氣飲加減。外敷烏龍膏。證治可參附骨疽條。
內踝疽,中醫病名,是指發於內踝部位的附骨疽或癰疽。內踝疽多由寒濕下注,血凝氣滯而成。初起時,患處堅硬漫腫,皮色不變,時時隱痛,難於行立。若成膿潰破外溢,膿汁稀,久不斂口。相當於踝關節結核,或慢性骨髓炎。
治療內踝疽,應根據病情,辨證施治。初起者,可用溫經燥濕的方法治療,內服瘡科流氣飲加減,外敷烏龍膏。若病情較重,可用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的方法治療,內服三黃散加減,外敷五虎丹。
內踝疽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平時要注意飲食清淡,多吃蔬菜水果,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。若有外傷,要及時處理,避免感染。
內踝疽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關節功能障礙,甚至截肢。因此,一旦發現患有內踝疽,應儘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