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火喘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火喘逆

定義與病因
內火喘逆為中醫病證名,指陰虛火旺、虛火犯肺所致之氣喘,屬內傷喘證範疇。其病因源於五志過極(如長期情志失調)、起居失節,或慾念妄動,導致體內厥陽之火(虛火)妄動,耗傷真陰。陰液虧虛則火勢更熾,形成「陰虛火旺」之病理狀態。此虛火燔灼肺金,使肺失清肅,氣機上逆而發為喘促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喘逆氣促,時作時止,動輒加劇,自汗出。
  • 陰虛火旺之象:五心煩熱(手足心及心胸躁熱)、口燥咽乾、唇焦顴赤。
  • 其他兼症:便秘尿赤、夜寐不安,或見痰少質黏難咯。
  • 飲食影響:進食後喘逆暫緩(因穀氣暫充陰液),然少頃復發(陰虛本質未除)。

病機分析

  1. 陰虛為本:肝腎陰虧,陰不制陽,虛火內生。
  2. 火逆為標:虛火循經上炎,肺受火灼,宣降失常,故氣逆而喘。
  3. 病理連環:陰虛→火旺→耗氣傷津→肺燥氣逆,形成惡性循環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中醫強調「審火求因」,根據火動之源選擇方藥:

  1. 腎虛肝旺

    • 證候:喘逆伴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、急躁易怒。
    • 治法:滋腎養陰、清肝瀉火。
    • 方劑
      • 門冬飲子(麥冬、生地、知母等)滋陰降火。
      • 家秘肝腎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丹皮等)補腎柔肝。
  2. 肝火上衝

    • 證候:喘促胸脅脹痛、目赤口苦、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、平衝降逆。
    • 方劑柴胡清肝散(柴胡、黃芩、梔子等)疏肝清熱。
  3. 心火上炎

    • 證候:喘逆兼心悸失眠、舌尖紅赤、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降火、導熱下行。
    • 方劑導赤各半湯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等)心腎同調。
  4. 脾胃火熾

    • 證候:喘促伴胃脘灼熱、口臭牙齦腫痛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胃火、和中降逆。
    • 方劑清胃湯(升麻、黃連、當歸等)涼血瀉火。
  5. 肺熱陰傷

    • 證候:喘咳痰少黏黃、舌紅苔薄黃。
    • 治法:清肺瀉熱、潤燥生津。
    • 方劑石膏瀉白散(石膏、桑白皮、地骨皮等)清金保肺。

古籍佐證
《症因脈治·喘症論》明確指出:「內火刑金,肺氣焦滿」為病機關鍵,強調「欲心妄動」「五志厥陽之火」為誘因,與現代中醫「情志致喘」理論相呼應。

補充要點

  • 與外感喘證鑑別:內火喘逆無表證(如惡寒發熱),且病程較長,時輕時重。
  • 與氣虛喘證差異:雖同見自汗,然內火喘逆以陰虛燥熱為主,非氣短聲低之氣虛表現。
  • 調治核心:需標本兼顧,清火不忘滋陰,避免苦寒過度反傷真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