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內急
一、病證名
「內急」為中醫經典病證名詞,首見於《靈樞·經筋》,指體內筋脈拘急攣縮之症。其病機多與經絡氣血運行不暢、寒邪凝滯或陰血虧虛相關,尤見於手少陰心經筋病變。
- 經筋理論
根據《靈樞》記載,手少陰之筋循行於心臟周邊,若受邪氣所客,則表現為「內急」,並伴隨「心承伏梁」(心下積塊)及「肘網」(肘部拘攣如網緊束)等症。此類筋急多因風寒濕邪侵襲,或勞傷血脈,導致筋失濡養而攣急。 - 辨證分型
- 寒凝筋脈:因外感寒邪,氣血凝滯,筋脈收引,症見局部拘急冷痛,遇寒加重。
- 陰血不足:肝腎陰虛或心血虧耗,筋脈失潤,症見筋急伴眩暈、心悸,舌紅少苔。
- 痰瘀阻絡:痰濕或瘀血阻滯經絡,氣血不通,症見筋急固定不移,舌暗或有瘀斑。
二、症狀指代
「內急」亦為日常症狀描述,專指大便急迫、排便窘迫之感,屬「裏急後重」範疇。此症多與以下中醫病機相關:
-
大腸濕熱
濕熱蘊結大腸,氣機壅滯,傳導失常,症見腹痛急迫、肛門灼熱、糞便黏臭,舌苔黃膩。 - 脾虛氣陷
脾胃虛弱,中氣下陷,固攝無權,症見便意頻急、排便不暢、肛門墜脹,兼見乏力懶言。 - 肝氣乘脾
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導致腸道氣機紊亂,症見腹瀉急迫、腸鳴矢氣,與情緒波動相關。
三、古籍延伸
除《靈樞》外,《傷寒論》中「少陰病」亦提及「裏急」,與陽氣衰微、寒凝下焦有關,需溫陽散寒為治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則從中氣不足論述「急迫下利」,強調升陽舉陷之法。
四、治療原則
針對筋脈內急,治法以溫通散寒、養血柔筋或化痰祛瘀為主;而大便內急則需清熱化濕、健脾益氣或疏肝調脾,臨床須依證型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