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內筋,經穴別名。即交信穴。《素問.刺腰痛論》:「刺內筋為二痏,在內踝上、大筋前、太陰後,上踝二寸所。」王冰註:「交信穴也。」《循經考穴編》列作交信穴別名。

內筋穴,出《素問·刺腰痛論》。別名交信。屬足太陰脾經。合穴,足太陰脾經之交信穴。定位:在內踝上3寸,距脛骨後緣1寸,當足內踝上緣與脛骨後緣之間,與足三里穴相平。主治:腰痛,下肢痿痹,足跗腫痛,腸鳴腹脹,泄瀉,痢疾,遺尿,小便不利。配穴:腰痛,配腎俞、大腸俞、委中、陽陵泉。下肢痿痹,配足三里、陽陵泉、陰陵泉。足跗腫痛,配承山、委中。腸鳴腹脹,配天樞、大腸俞、足三里。泄瀉,痢疾,配大腸俞、足三里、水道。遺尿,小便不利,配中極、三陰交。

【穴義】足太陰脾經經氣在此散熱冷卻後,由本穴外出體表。

【氣血特徵】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。

【運行規律】由本穴外出體表。

【功能作用】散熱冷卻脾經經氣。

【主治病證】腰痛,下肢痿痹,足跗腫痛,腸鳴腹脹,泄瀉,痢疾,遺尿,小便不利。

【治法】寒則補之,熱則瀉之。

【針刺方法】直刺0.5-1寸,可灸。

【臨床應用】現代常用於治療腰腿痛、下肢痿痹、足跗腫痛、腸鳴腹脹、泄瀉、痢疾、遺尿、小便不利等病症。

【穴位配伍】配腎俞、大腸俞、委中、陽陵泉,有調理脾胃、疏通經絡、緩解腰痛的作用。配足三里、陽陵泉、陰陵泉,有健脾益氣、通絡止痛、緩解下肢痿痹的作用。配承山、委中,有清熱利濕、舒筋活絡、緩解足跗腫痛的作用。配天樞、大腸俞、足三里,有清熱利濕、和胃止瀉、緩解腸鳴腹脹的作用。配中極、三陰交,有健脾益氣、利水通淋、緩解遺尿、小便不利的作用。

【注意事項】本穴為足太陰脾經合穴,有較強的收斂作用,不可過度刺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