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內經

內經是中醫名詞,具有兩個不同解釋:

  1. 解剖結構名:指行於臟腑的經脈。

    《黃帝內經太素》中記載:「十二經脈,入府藏者,以為內經」。

  2. 醫書名:指《黃帝內經》的簡稱。

    《黃帝內經》由《素問》和《靈樞經》兩書組成。

以下分別解釋這兩個解釋:

解剖結構名

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是《黃帝內經》的首篇,它是一部關於人體解剖學的著作。該書將人體的經脈分為十二條,並將其分為三個部分:

  • 手三陰經
  • 手三陽經
  • 足三陰經
  • 足三陽經

其中,手三陰經和足三陰經屬於陰經系統,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屬於陽經系統。

陰經和陽經的區別在於,陰經走向人體的內部,而陽經則走向外部。此外,陰經和陽經在功能上也有所不同,陰經主要負責內部活動,而陽經則主要負責外部活動。因此,陰經和陽經在中醫理論中有著不同的重要性和作用。

醫書名

《黃帝內經》是中醫學的經典之作,是中國古代醫學的總結和集大成。該書涵蓋了中醫的多個方面,包括解剖學、生理學、病理學、診斷學、治療學、預防學等。

自古以來,《黃帝內經》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被譽為「醫學之祖」。經過千百年的演進和發展,其中的理論和原則仍然對現代中醫學有著重要意義。因此,學習和研究《黃帝內經》對於理解中醫學的基礎和深層次的知識非常重要。

參考資料

1.《黃帝內經太素》 2.《黃帝內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