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腸窟,經穴別名。出《外台秘要》。即腹結。參見該條。
腸窟穴,出《外台秘要》。別名腹結。在腹部,當臍中下2寸,距前正中線4寸。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,腹股溝神經外側皮支,深層為腹壁下動、靜脈。主治腹痛,腸鳴,泄瀉,痢疾,疝氣,小便不利。
【定位】
在腹部,當臍中下2寸,距前正中線4寸。
【取穴方法】
仰臥位,在臍中下2寸,距前正中線4寸處取穴。
【主治】
腹痛,腸鳴,泄瀉,痢疾,疝氣,小便不利。
【操作】
直刺0.5-1寸,可灸。
【穴性】
《外台秘要》:腸窟,在臍中下二寸,距前正中線四寸,主腹痛,腸鳴,泄瀉,痢疾,疝氣,小便不利。
【圖解】
【穴位配伍】
配中脘穴、天樞穴、大腸俞穴,有緩解腹痛、腸鳴、泄瀉、痢疾的作用。
配三陰交穴、足三里穴,有緩解疝氣的作用。
配關元穴、氣海穴,有緩解小便不利的作用。
【注意事項】
腸窟穴位於腹部,直刺時不宜過深,以免損傷內臟。
【參考資料】
1.《外台秘要》。
2.《針灸學》。
3.《中醫學大辭典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