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腸窟

別名:經穴別名,見於《外臺秘要》,即「腹結」。

定位與歸經
腸窟屬足太陰脾經,位於腹部,具體位置在臍中旁開4寸,再向下1.3寸處(《針灸甲乙經》)。此穴與腹結穴同指一處,為脾經氣血匯聚之所,主調腹腸氣機。

穴名釋義
「腸窟」之名,寓指此穴為腸腑氣血深聚之處。「窟」有深穴、聚集之意,反映其調理腸道壅滯之功。而「腹結」則強調其能消散腹中結氣,兩者異名同穴,皆與脾胃運化、腸腑通降密切相關。

功能主治

  1. 消化系統:主治腹痛、腹脹、泄瀉、便秘等腸腑氣機失調之症。
  2. 氣血運行:疏通脾經氣滯,改善因寒凝或食積所致的腹內結塊。
  3. 婦科應用:古代文獻載其可緩解婦人月經不調,與脾統血功能相呼應。

刺灸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5~1寸,局部有酸脹感,可向腹周放散。
  • 艾灸:宜用溫和灸或隔薑灸,適用於虛寒性腹痛。

配伍應用
配天樞、足三里,可增強調理腸腑之效;配合中脘、氣海,則能溫中散寒,緩解冷痛。

古籍記載
《外臺秘要》明確指出腸窟為腹結之別名;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「主繞臍痛,腹寒瀉利」,突顯其臨床價值。此穴在中醫理論中,始終與脾胃升降、腸道通塞緊密相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