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腸絕

腸絕為中醫六腑危重證候之一,屬臟腑氣機衰竭之危象,首見於《脈經·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》。其文載:「病人腸絕,六日死……發直如幹麻,不得屈伸,白汗不止。」此證提示大腸功能極度衰敗,氣血津液耗竭,預後凶險。

中醫病機與表現

  1. 臟腑氣絕
    大腸屬六腑之一,主傳導糟粕、化津液。腸絕者,大腸氣機閉絕,傳化失司,多因久病耗傷、邪毒內陷,或陰陽離決所致。《內經》云:「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」,腸絕則腑氣不通,濁邪壅滯,升降失常。
  2. 經絡徵兆

    • 髮直如幹麻:髮為血之餘,腎華在髮。腸絕時,精血枯涸,經脈失養,故見毛髮乾枯僵直,此乃肝腎陰竭之象。
    • 不得屈伸:經脈拘急,因津液虧虛,筋脈失濡,或陽氣脫絕,寒凝筋脈所致。
    • 白汗不止:白汗即冷汗,為陽氣暴脫、衛外不固之候。《傷寒論》稱「亡陽」之汗,多伴面色蒼白、肢冷脈微。
  3. 脈象與死候
    《脈經》指出腸絕「六日死」,此類預後判斷基於「五臟六腑氣絕」理論。大腸與肺相表裏,肺朝百脈,腸絕則肺氣欲絕,脈多沉細如絲或散亂無根。

與其他腑絕證之異同

六腑危候中,腸絕與「小腸絕」「胃絕」等皆屬腑氣衰敗,然病位不同:

  • 小腸絕:多見小便遺瀝、清濁不分,與心氣絕相關。
  • 胃絕:以嘔吐不止、食入即吐為特徵,胃氣敗則化源絕。
    腸絕則以傳導廢弛、津枯絡澀為重,常與脾腎陽衰並見。

古籍論述延伸

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言:「足太陰氣絕,則脈不營其口唇……肌肉軟卻。」雖論脾絕,然太陰(脾)與陽明(大腸)相表裏,腸絕者亦見肌肉萎弱、津液脫失之候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強調「真陰耗竭」為臟腑絕證之本,與腸絕之髮枯、汗脫相合。

綜言之,腸絕屬中醫急危重症,其機理涉及臟腑、經絡、氣血多重衰竭,臨床須辨陰陽離決之勢,古籍所載徵象可為辨識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