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灸

內灸為中醫治法之一,屬內服療法,指通過吞服生大蒜以達到治療效果的方法。此法首見於唐代陳藏器所著《本草拾遺》,後為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所引錄。據載,曾有患者患痃癖(指腹中積塊或氣結之症),夢中獲人指點每日食生大蒜三顆。初服時出現眩暈、嘔吐等反應,且覺下腹灼熱如焚,後經人調整服法,改為截去蒜頭蒜尾,連皮吞服數片,稱之為內灸,療效顯著。

中醫理論基礎
大蒜性溫味辛,歸脾、胃、肺經,具溫中散寒解毒殺蟲行滯消積之效。其辛烈之氣能通陽散結,促進氣血運行,故適用於寒凝氣滯或痰瘀內阻之症。

與灸法的關聯
「內灸」之名,取意於其作用機理類似艾灸。艾灸以火熱溫通經絡,而大蒜內服後,其辛溫之性自內而發,能溫煦臟腑、驅散寒邪,猶如從體內施行灸法,故得此名。此法尤其適合陰寒內盛陽氣不足所致之症,如冷積腹痛、痰飲痞滿等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痃癖積聚:大蒜能破氣行滯,消腹中結塊。
  2. 寒濕瀉痢:其溫性可止冷痢,殺蟲解毒。
  3. 肺寒咳嗽:辛溫入肺,散寒化痰。

古籍佐證
除《本草綱目》外,《證類本草》亦載大蒜「宣通溫補,療冷氣」;《日華子本草》稱其「健脾,治腎氣」。內灸之法,體現中醫「內外相應」之理,以藥食之性模擬外治手法,為獨特之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