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內衄,病證名。

1.嘔血的一種表現。《千金要方》卷十二:「內衄者,出血如鼻衄,但不從鼻孔出,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,還流入胃中,或如豆羹汁,或如切(血敢),血凝停胃中,因即滿悶便吐,或去數鬥至於一石者是也。得之於勞倦、飲食過常所為也。」證有虛實之分,實者用三黃瀉心湯加生地黃,虛者用茯苓補心湯、人參救肺散等。

2.血從口出之總稱。《醫宗金鑒.雜病心法要訣》:「若從口出則為內衄。內衄出血,涎嗽出於脾,唾出於腎,咯出於心,咳出於肺,嘔出於肝,吐出於胃。」參見吐血、嘔血、咳血、咯血、唾血等條。

內衄,是指從口中吐出血液的一種病症。其主要症狀為吐血,血色鮮紅,量多,可伴有頭暈、心悸、胸悶、氣短等症狀。內衄的病因多為肝腎陰虛、氣血虧虛、痰熱內擾等。治療上可根據病因進行辨證施治,常用方藥有三黃瀉心湯、大補陰丸、六味地黃丸等。

內衄的預防方法包括:

1.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過度勞累、熬夜、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。

2.注意飲食調理,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
3.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如果出現吐血的症狀,應立即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