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腸結
一、經穴別名
腸結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千金翼方》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將其列為「腹結穴」之別稱。腹結穴屬足太陰脾經,位於下腹部,當臍中下1.3寸,旁開4寸處。此穴主治腹痛、腹瀉、疝氣等證,針刺可調理脾經氣機,緩解腹部氣滯之症。
二、病名
腸結亦為病名,指腸道閉結不通之證,載於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。其病因多與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相關,如盛怒後復感寒邪,或過食生冷硬物,導致腸道氣機壅滯,傳導失司。此證類似現代醫學之「功能性腸梗阻」,屬中醫「關格」「腹痛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所傷:怒則氣上,肝失疏泄,橫逆犯脾,使腸腑氣機鬱滯。
- 飲食不節:寒邪直中腸道,或宿食積滯,阻礙腑氣通降。
- 寒熱錯雜:寒凝熱鬱互結,氣血瘀阻,腸絡不通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痛脹滿,拒按,大便閉結,或見嘔逆。
- 兼症:煩躁不安,口乾苦,舌質紅或暗,苔厚膩,脈弦緊或沉實。
證型辨治
- 氣滯腑實:治宜行氣通腑,方選大承氣湯加減。
- 寒凝腸結:治宜溫散寒邪,方用大黃附子湯。
- 熱結陰傷:治宜瀉熱滋陰,方選增液承氣湯。
針灸療法
取穴以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為主,如天樞、大橫、足三里等,配合艾灸神闕以溫通腸腑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腸結者,腑氣不通,當辨寒熱虛實。」強調需依證施治,不可妄用攻下。此病若遷延不癒,可能轉為「腸癰」或「關格」,故早期辨證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