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取

內取為中醫治療學重要名詞,指針對病位在體內之疾,透過內服藥物進行調治的方法。此概念源自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所載:「上取下取,內取外取,以求其過。」強調依據疾病所在部位,選擇相應的治療途徑,以達祛除病邪、平衡陰陽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人體疾病可分為內傷與外感,病位有深淺之別。「內取」主要針對臟腑、氣血、經絡等內在系統失調,透過口服藥物使藥性直達病所。其核心思想在於「內病內治」,與「外取」(如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)形成互補,共同構成中醫治療體系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臟腑調治:如心火亢盛用黃連清熱,脾虛濕困以白朮健脾,皆屬內取範疇。
  2. 氣血津液失調:針對血瘀、氣滯、津虧等內在病理,分別採用活血化瘀(如丹參)、行氣解鬱(如柴胡)、滋陰生津(如麥冬)等內服方藥。
  3. 經絡病變:雖經絡遍佈體表,然其根於臟腑,故內服藥物亦可通調經絡,如桂枝湯調和營衛、疏通太陽經氣。

與其他治法之關係

「內取」常與「外取」並用,如《傷寒論》中內服麻黃湯發汗解表,配合溫覆取汗之外治法,體現「內外相濟」的治療思路。然內取尤重辨證,需依寒熱虛實、標本緩急選方用藥,如《醫學心悟》云:「其在內者,先治其內。」

經典方劑舉隅

  • 四逆湯(內取少陰寒證)
  • 白虎湯(內取陽明熱盛)
  • 補中益氣湯(內取脾虛下陷)

此治法彰顯中醫「治病求本」的特色,透過內服藥物調整人體內環境,使陰陽歸於平和。歷代醫家對「內取」之運用,皆建立在嚴謹的辨證論治基礎上,體現中醫學整體觀與個體化治療的結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