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內熱

內熱是指體內臟腑陰陽偏勝之熱,常見症狀包括胸中煩熱,午後潮熱,五心發熱,口苦,溲赤等。

《明醫雜著》卷一記載:「內傷發熱,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,降下陰分而為內熱,乃陽虛也,故其脈大而無力,屬肺脾;陰虛發熱,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,陽氣升騰而為內熱,乃陽旺也,故其脈數而無力,屬心腎。」

病因病機

內熱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陰虛內熱:由於陰液不足、虛火內生所致的內熱證候。常見症狀包括午後潮熱,五心煩熱,口乾咽燥,舌紅少津,脈細數等。

  2. 陽虛內熱:由於陽氣不足、不能溫煦四肢所致的內熱證候。常見症狀包括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四肢不溫,面色蒼白,舌淡苔白,脈沉細等。

  3. 氣鬱內熱:由於情志不暢、氣機鬱滯所致的內熱證候。常見症狀包括胸悶煩躁,心煩易怒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等。

  4. 痰濕內熱:由於痰濕阻滯、化熱生火所致的內熱證候。常見症狀包括胸悶痰多,咳嗽痰黃,口苦咽乾,舌苔厚膩,脈滑數等。

  5. 瘀血內熱:由於血液瘀滯、化熱生火所致的內熱證候。常見症狀包括胸悶心痛,心煩失眠,口乾舌燥,舌質紫暗,脈弦澀等。

治療方法

內熱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清熱涼血:針對內熱病機,以清熱涼血為主要治療方法。常用中藥包括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、知母、生地等。

  2. 養陰生津:針對陰虛內熱,以養陰生津為主要治療方法。常用中藥包括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天冬、百合等。

  3. 溫陽散寒:針對陽虛內熱,以溫陽散寒為主要治療方法。常用中藥包括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白朮、甘草等。

  4. 疏肝理氣:針對氣鬱內熱,以疏肝理氣為主要治療方法。常用中藥包括柴胡、白芍、香附、鬱金等。

  5. 化痰散結:針對痰濕內熱,以化痰散結為主要治療方法。常用中藥包括半夏、白芥子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
  6. 活血化瘀:針對瘀血內熱,以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方法。常用中藥包括丹參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川芎等。

預防方法

內熱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戒菸戒酒,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熬夜。

  2. 注意飲食調理,減少攝取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,增加新鮮蔬果攝入。
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
  4. 適度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

  5. 定期進行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
內熱是一種常見的內科疾病,如果出現內熱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