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熱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內熱頭痛,病證名。見《醫宗金鑒.幼科雜病心法要訣》。指胃中鬱熱引起的頭痛。症見鼻乾目痛,上至頭額,下至齒頰,痛無定時。因小兒脾胃脆嫩,過食肥甘厚膩食物,引起脾胃消化功能失調,積滯化熱,熱極生火,火性上炎,循足陽明胃經上行所致。治宜疏風清熱。用菊花茶調散。
內熱頭痛,又稱胃熱頭痛、胃火頭痛。是小兒常見的一種頭痛證候。多見於夏秋季節,以5歲以下的小兒為多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頭痛、鼻乾、目痛,上至頭額,下至齒頰,痛無定時。
內熱頭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脾胃積熱:小兒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,消化功能較弱,如果過食肥甘厚膩食物,容易引起脾胃積熱。脾胃積熱,可導致胃中鬱熱,上蒸於頭,而出現頭痛、鼻乾、目痛等症狀。
- 外感風熱:小兒抵抗力較弱,如果在夏秋季節,外感風熱之邪,可導致風熱之邪侵犯胃腸,引起胃腸積熱,而出現頭痛、鼻乾、目痛等症狀。
- 肝火上炎:小兒肝火旺盛,如果肝火過旺,可導致肝火上炎,上蒸於頭,而出現頭痛、鼻乾、目痛等症狀。
內熱頭痛的治療,以疏風清熱、涼血解毒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- 菊花茶:菊花具有疏風清熱、明目解毒的功效,可用於治療內熱頭痛。取菊花10克,加水200毫升,煎煮10分鐘,代茶飲。
- 桑菊飲:桑葉、菊花各10克,甘草5克,水煎服,每日1劑。
- 清熱解毒湯:生地黃30克,黃連10克,黃芩10克,大青葉15克,水煎服,每日1劑。
內熱頭痛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- 飲食清淡,避免過食肥甘厚膩食物。
-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避免外感風熱之邪。
-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
內熱頭痛是小兒常見的一種頭痛證候,如果出現頭痛、鼻乾、目痛等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