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傷

出處
《素問·疏五過論》首次記載「內傷」一詞,為中醫重要病機與病證概念。

定義與分類
內傷可分為兩大類:

  1. 病因之內傷
    泛指因內在因素損傷臟腑氣血的致病機理,與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相對。主要成因包括:
  • 七情不節: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等情緒過度,導致氣機紊亂。如「怒傷肝」「思傷脾」。
  • 飲食失調:過飢過飽、嗜食肥甘厚味或生冷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。
  • 勞倦過度:體力或腦力透支,耗傷氣血,尤以「久視傷血」「久臥傷氣」為典型。
  • 房事不節:腎精過度耗泄,引發腎虛及相關證候。
  1. 病證之內傷
    指因外力或內在因素直接導致臟腑氣血損傷的病症,又稱「內損」。常見成因包括:
  • 外力撞擊:如跌僕、挫傷,傷及胸腹臟腑,氣滯血瘀。
  • 強力負重:突然用力過度,導致氣機逆亂,常見「閃腰」「岔氣」。
  • 慢性勞損:長期姿勢不當或反覆動作,漸致經絡氣血瘀阻。

病理機制
內傷的核心病機在於「氣血失和」與「臟腑功能失調」:

  • 氣機紊亂:七情內傷易致氣滯、氣逆,如肝氣鬱結、胃氣上逆。
  • 血分病變:外力或久病可致血瘀、出血,如跌僕後脅下瘀腫。
  • 陰陽虛損:勞倦或房勞過度耗傷陰陽,如腎陰虛、脾陽虛等。

相關證候舉隅

  • 肝鬱脾虛:情志不暢伴食少腹脹,脈弦細。
  • 胸脅內傷:外力所致,症見胸悶刺痛、呼吸不暢。
  • 勞傷吐血:勞倦傷及肺絡,咳血伴氣短。

中醫典籍補充
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提及「喜怒不節則傷臟」,強調情志內傷之重要性;《金匱要略》則論述「五勞虛極」與內傷虛損的關聯。內傷辨證需結合四診,尤重脈象與舌象變化,如氣滯者舌暗、脈弦,血瘀者舌有瘀斑、脈澀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