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傷喘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傷喘逆

內傷喘逆為中醫病證名,指氣喘之症因內傷臟腑氣血所致,與外感六淫引發之喘證有別。此證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喘症論》,其病機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相關,臨床表現以氣喘急促、呼吸困難為主,常伴隨其他內傷症狀。根據病因病機不同,可分為以下常見類型:

  1. 內火喘逆
    多因情志失調、五志化火,或陰虛內熱,火熱上炎,燔灼肺金,肺失肅降而致喘。症見喘促氣粗、胸悶煩熱、面赤口乾,舌紅苔黃,脈數。治宜清瀉肺火,常用瀉白散、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2. 痰飲喘逆
    因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痰飲,上犯於肺,肺氣壅塞而喘。症見喘咳痰多、痰白黏或清稀,胸膈滿悶,舌苔白膩,脈滑。治宜化痰降氣平喘,方用二陳湯、三子養親湯或苓桂朮甘湯等。
  3. 食積喘逆
    因飲食不節,脾胃積滯,氣機升降失常,濁氣上逆犯肺而喘。症見喘促脘痞、噯腐吞酸,或伴嘔吐不消化食物,舌苔厚膩,脈滑實。治宜消食導滯、和胃降逆,方用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加減。
  4. 氣虛喘逆
    多因久病體虛,或勞倦過度,肺脾氣虛,宗氣不足,呼吸失司而喘。症見喘促氣短、聲低息微,動則加劇,自汗乏力,舌淡脈弱。治宜補益肺脾之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或生脈散加減。
  5. 陰虛喘逆
    因腎陰虧虛,虛火灼肺,或肺陰不足,清肅失職而喘。症見喘促氣逆、乾咳少痰,咽乾顴紅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、潤肺平喘,方用百合固金湯或麥味地黃丸加減。
  6. 傷損喘逆
    因跌撲損傷,或久病瘀血內阻,肺絡失暢,氣機不利而喘。症見喘促胸痛、面色晦暗,舌紫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宜活血化瘀、通絡平喘,方用血府逐瘀湯或桃仁紅花煎加減。

辨證要點
內傷喘逆之辨證,首重區分虛實。實證多見痰飲、食積、氣滯、火鬱等,喘促聲高,脈象有力;虛證則以氣虛、陰虛為主,喘促聲低,脈象虛弱。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察病因,方能對證施治。

補充說明
中醫認為,肺主氣司呼吸,但喘逆之病位雖在肺,病機卻與多臟相關。如脾虛生痰、腎虛不納、肝火犯肺等,皆可影響肺氣宣降,故治療時需整體調理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