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傷呃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傷呃逆

病證名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呃逆論》。指因臟腑功能失調、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等因素,導致胃氣上逆,引發呃逆之症。此病與外感呃逆不同,多由內傷所致,病機複雜,需辨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中氣不足:脾胃虛弱,運化無力,胃失和降,氣逆作呃。
  2. 食滯中焦:飲食不節,積滯胃脘,阻遏氣機,胃氣上衝。
  3. 胃火上衝: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化火,胃熱熾盛,火氣上逆。
  4. 寒飲內停:胃陽不足,寒飲停聚,水寒上犯,氣機不暢。
  5. 肝火犯胃:情志抑鬱,肝鬱化火,橫逆犯胃,胃氣上逆。
  6. 肝腎陰虧:陰虛火旺,虛火上炎,擾動胃氣,發為呃逆。

辨證論治

  1. 中氣不足

    • 表現:呃聲低弱,氣短乏力,食欲不振,舌淡苔白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中氣,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。
  2. 食滯中焦

    • 表現:呃逆酸腐,脘腹脹滿,噯氣吞酸,舌苔厚膩。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理氣和胃。
    • 方藥枳朮湯(枳實、白朮)或蒼樸二陳湯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)。
  3. 胃火上衝

    • 表現:呃聲洪亮,口乾口臭,煩渴喜冷,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降逆止呃。
    • 方藥梔連平胃散(梔子、黃連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。
  4. 寒飲內停

    • 表現:呃聲沉緩,脘腹冷痛,喜溫惡寒,舌淡苔滑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化飲降逆。
    • 方藥丁香柿蒂湯(丁香、柿蒂、人參、生薑)或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,寒飲重者可用苓桂朮甘湯(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)。
  5. 肝火犯胃

    • 表現:呃逆連聲,胸脅脹滿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瀉火,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加味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陳皮、梔子、甘草)。
  6. 肝腎陰虧

    • 表現:呃聲短促,口乾咽燥,眩暈耳鳴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補肝腎,降火止呃。
    • 方藥知柏地黃丸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牡丹皮)或家秘知柏天地煎(知母、黃柏、天門冬、熟地黃),陰虛甚者可用家秘肝腎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枸杞子、龜板膠)。

總結

內傷呃逆病因多端,臨床須審證求因,針對病機選方用藥,以調和臟腑、平衝降逆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