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傷惡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傷惡寒

病證名,指因飲食失調、勞倦過度等內傷因素所致之惡寒症狀。此類惡寒非外感風寒引起,乃臟腑氣血失調,陽氣內虛或鬱滯不達所致。

主要表現
患者自覺畏寒,但多伴隨倦怠乏力、手心微熱、脈象緩弱或虛大無力。此與外感惡寒不同,外感者多伴發熱、頭痛、脈浮緊等表證,而內傷惡寒則以裏虛為本,無明顯表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勞倦傷脾:過度勞累耗傷中氣,脾陽不振,衛外不固,陽氣不能溫煦肌表,故見惡寒。
  2. 飲食傷中:暴飲暴食或生冷傷胃,脾胃運化失職,氣機壅滯,陽氣被遏,亦可導致惡寒。
  3. 陽氣虛弱: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氣,陽氣不足,不能溫養肌膚,遂生畏寒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氣虛惡寒:多見於勞倦過度者,症見惡寒、氣短懶言、脈弱,治宜補中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,酌加肉桂、附子少許以助陽溫裏。
  • 傷食惡寒:因飲食停滯,脾胃氣機受阻,症見惡寒伴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,治宜消食導滯,方用保和丸加減。
  • 陽虛惡寒:陽氣虛衰,畏寒明顯,四肢不溫,脈沉遲,治宜溫補腎陽,方用右歸丸附子理中湯

治法方藥
以調補內傷為本,針對不同證型施治。氣虛者益氣升陽,陽虛者溫補命火,食滯者消導和中,務使氣機通暢,陽氣得復,則惡寒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