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腸紅
證名,指大便出血之症,見於《雞鳴錄·後陰病》。此證多因濕毒瘀熱蘊結大腸,或脾陽虛弱、統血無權所致。其病機與臨床表現因病因不同而異,治法亦隨之變化。
病因病機與證型
-
濕熱下注
- 病機:濕熱之邪蘊結腸道,灼傷血絡,迫血妄行。
- 表現:下血色鮮紅,或伴黏液,肛門灼熱,腹痛腹瀉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涼血止血。
- 方藥:
- 地榆散(地榆、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)清熱涼血,化濕止痢。
- 芍藥湯(芍藥、黃芩、黃連、大黃等)調和氣血,清熱解毒。
-
瘀熱內阻
- 病機:久病入絡,瘀熱互結,阻滯腸絡,血不循經。
- 表現:便血紫暗成塊,腹痛拒按,面色晦暗,舌紫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清熱止血。
- 方藥:
- 桃核承氣湯加減(桃仁、大黃、桂枝等)化瘀通絡。
- 失笑散(五靈脂、蒲黃)配合清熱藥,化瘀止血。
-
脾不統血
- 病機:脾陽虛衰,中氣不足,統攝無權,血溢腸道。
- 表現:便血色淡質稀,脘腹痞滿,食少倦怠,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。
- 治法:健脾溫中,益氣攝血。
- 方藥:
- 黃土湯(灶心土、白朮、附子、阿膠等)溫陽健脾,固攝止血。
- 歸脾湯(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龍眼肉等)補益心脾,養血安神。
特殊情況:痔疾所致腸紅
若因痔瘡出血,可選用羅漢散,以參三七、紅棗或稻根須煎湯調服,以化瘀止血、緩解局部腫痛。
中醫理論延伸
腸紅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其涉及大腸傳導與脾統血功能。濕熱、瘀血為實證,治宜攻邪;脾虛為本虛,治宜扶正。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