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傷發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內傷發斑
病證名,屬中醫斑證之一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卷五。其特徵為斑疹輕淺,狀如蚊跡或細小疹點,多發於手足部位,初期無明顯頭痛、發熱等外感症狀。與外感熱病所致之「陽斑」不同,內傷發斑多因臟腑氣血虛損,或陰陽失調,導致氣血失和,浮越於肌表而成。
病因病機
內傷發斑主要與內傷虛損相關,常見以下幾類:
- 氣虛不攝: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無力統攝營血,血溢肌表而發斑。
- 陽虛陰盛:腎陽虧虛,陰寒內盛,逼浮陽外越,可見淡紅或暗紅斑疹。
- 血虛內熱:陰血虧耗,虛熱內生,燔灼血絡,發為細小紅斑。
- 七情勞倦:長期情志抑鬱或勞倦過度,損傷肝脾,氣機鬱滯,久則化火動血。
臨床表現
- 斑疹色澤較淡,或呈淡紅、暗紅,形如蚊咬痕跡,散在分布。
- 多見於手足、胸腹等部位,按之不褪色。
- 伴隨症狀可因證型而異,如氣虛者見乏力、食少;陽虛者畏寒肢冷;血虛者面色蒼白、心悸等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補虛固本」為原則,根據證型選方:
- 調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適用於中氣下陷、氣虛不攝者,以黃芪、人參補氣,升麻、柴胡升提陽氣。
- 黃芪建中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針對氣血兩虛兼裡寒者,以黃芪益氣,桂枝、芍藥調和營衛。
- 大建中湯(《金匱要略》):主治中焦虛寒,陽氣衰微,以蜀椒、乾薑溫中散寒,人參補益元氣。
- 當歸補血湯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適用於血虛發斑,黃芪、當歸補氣生血。
鑒別診斷
需與外感熱病之「陽斑」區別:
- 陽斑:多高熱煩渴,斑色深紅或紫黑,密集成片,屬熱入營血,治宜清熱涼血(如化斑湯)。
- 內傷發斑:無熱或低熱,斑疹稀疏色淡,病程較緩,屬虛證為本。
補充說明
內傷發斑雖屬輕證,然其根本在於臟腑氣血失調,故治療需注重辨證,不可妄用清涼解毒之品,以免更傷正氣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、張景岳等,皆強調「甘溫除熱」、「補土伏火」之法,可為臨床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