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傷黃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內傷黃疸,病證名。因脾胃內傷所致的黃疸。見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包括谷疸、酒疸、女勞疸、陰黃。治宜健脾、化濕、濕腎、利膽主,忌用攻法。參見黃疸條。
內傷黃疸,又稱內生黃疸,是指由於脾胃內傷,導致氣血生化無源,水濕內停,濕熱蘊結,膽汁鬱積,肝失疏泄,而發為黃疸的病證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:皮膚、黏膜、鞏膜、尿液、糞便等均呈現黃染,並伴有發熱、食欲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腹脹、腹痛、大便溏薄、小便短赤等症狀。
內傷黃疸的病因病機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- 脾胃虛弱:脾胃是人體主運化水谷精微的臟腑,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脾胃功能正常,則水谷精微可以正常吸收和轉化,生成氣血津液,供給全身各個組織器官的需要。如果脾胃虛弱,則運化功能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吸收和轉化,導致水濕停聚,濕熱蘊結,膽汁鬱積,肝失疏泄,而發為黃疸。
-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生冷油膩之物,會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虛弱,水濕停聚,濕熱蘊結,膽汁鬱積,肝失疏泄,而發為黃疸。
- 情志不遂:情志不遂,憂思惱怒,會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運化失司,水濕停聚,濕熱蘊結,膽汁鬱積,肝失疏泄,而發為黃疸。
- 外感濕熱:外感濕熱,濕熱之邪侵襲人體,會影響脾胃運化,導致水濕停聚,濕熱蘊結,膽汁鬱積,肝失疏泄,而發為黃疸。
內傷黃疸的治療,以健脾、化濕、利膽為主。常用方劑有茵陳蒿湯、龍膽瀉肝湯、茵陳五苓散等。
茵陳蒿湯,出自《傷寒論》,由茵陳蒿、大黃、黃芩、梔子、木通、滑石、甘草組成。本方具有清熱利濕、退黃的作用,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。
龍膽瀉肝湯,出自《醫學心悟》,由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、木通、大黃、甘草組成。本方具有清熱瀉肝、利膽退黃的作用,主要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。
茵陳五苓散,出自《傷寒論》,由茵陳蒿、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桂枝、白芍、甘草組成。本方具有健脾利濕、和胃化痰的作用,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、水濕停聚所致的黃疸。
內傷黃疸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- 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、生冷油膩之物。
- 情志宜舒暢,不宜生氣、發怒。
- 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避免接觸傳染源。
-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內傷黃疸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