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傷黃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傷黃疸

病證名,指因脾胃內傷、氣血失調而導致的黃疸病症,屬中醫黃疸分類之一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與外感濕熱或疫毒所致之黃疸不同,內傷黃疸多由飲食勞倦、情志失調或臟腑虛損引發,其病機關鍵在於中焦運化失常,濕濁內蘊,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或酗酒無度,損傷脾胃,濕熱內生,阻滯中焦,熏蒸肝膽,致膽汁外溢。
  2. 勞倦內傷:久病體虛或過度勞累,脾陽不振,運化無力,濕濁停聚,鬱而發黃。
  3.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影響膽汁排泄,久而化熱,與濕相搏,發為黃疸。
  4. 腎氣虧虛:房勞過度或年老體弱,腎陽不足,無法溫煦脾土,寒濕內生,鬱滯成陰黃。

分類與證型

內傷黃疸可分為以下四類,臨床表現與治法各異:

  1. 穀疸:因飲食傷脾,濕熱內蘊所致。症見身黃如橘色、脘腹脹滿、食少納呆、小便不利,舌苔黃膩,脈沉實或滑數。治宜健脾消食、清利濕熱,方用茵陳蒿湯保和丸加減。
  2. 酒疸:因長期飲酒,濕熱積聚肝膽。症見身目俱黃、心中懊憹、口苦煩渴,或鼻衄、腹脹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治宜清熱利濕、解酒毒,方選梔子大黃湯葛花解酲湯
  3. 女勞疸:因房勞過度或腎虛夾瘀。症見身黃晦暗、額黑、手足心熱、腰膝酸軟,舌質暗或有瘀斑,脈沉細澀。治宜補腎化瘀、溫化寒濕,方用硝石礬石散六味地黃丸
  4. 陰黃:因脾腎陽虛,寒濕內阻。症見黃色晦暗如煙熏、畏寒肢冷、脘悶腹脹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。治宜溫陽健脾、化濕退黃,方用茵陳術附湯實脾飲加減。

治療原則

內傷黃疸以調理臟腑功能為本,注重健脾、化濕、疏肝、溫腎等法,忌用峻下攻逐之劑,以免損傷正氣。臨證需辨明寒熱虛實:

  • 濕熱證:清熱利濕為主,佐以健脾。
  • 寒濕證:溫中化濕為主,兼顧補腎。
  • 虛證夾瘀:扶正化瘀,標本兼治。

相關文獻

《金匱要略》將黃疸分為「五疸」,其中穀疸、酒疸、女勞疸屬內傷範疇;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陰黃多由內傷」,主張溫補脾腎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完善內傷黃疸的辨證體系,重視氣血調和與臟腑協調。

(參見「黃疸」條,以明辨外感與內傷之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