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傷夾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傷夾暑

病證名,屬暑病之一,指因炎夏暑熱內侵,復加房勞過度或恣食肥甘厚味、生冷瓜果,導致陽氣鬱遏不伸,甚則內閉外脫之重證。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暑病源流》。此證多因正氣先虛,暑邪乘虛內陷,與內傷諸因相夾,使氣機逆亂,陽氣不得宣通,病勢凶險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暑熱內迫:暑為陽邪,其性升散,易耗氣傷津。若暑邪乘虛內陷,與體內濕濁、寒凝相搏,則陽氣被遏。
  2. 內傷誘因
    • 房勞傷腎:腎陽虧虛,無力溫煦,暑邪更易深入陰分。
    • 飲食不節:過食膏粱厚味,助濕生熱;或貪涼飲冷,寒傷中陽,致脾胃升降失司,清濁相干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證:面垢無汗、惡寒肢冷、四肢拘急、霍亂嘔吐(吐瀉交作)。
  • 脈象
    • 陽氣鬱閉者,脈多沉細或弦緊;
    • 陽氣虛脫者,脈微欲絕或虛浮散亂。
  • 兼證
    • 若暑熱內迫,可見煩躁口渴,但真寒假熱者,反見口不渴或喜熱飲;
    • 寒濕困脾者,腹痛泄瀉,水穀不分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陽氣鬱閉證

    • 證候:惡寒無汗、四肢厥逆、嘔吐劇烈。
    • 治法:芳香化濁,溫陽散寒。
    • 主方冷香飲子(《證治準繩》),以草果、附子、橘紅、生薑等溫中辟穢,透達鬱陽。
  2. 陽虛欲脫證

    • 證候:吐利不止、脈微欲絕、面色蒼白。
    • 治法:回陽救逆,固脫止利。
    • 主方漿水散(《傷寒標本》),取半夏、附子、乾薑、肉桂等急溫脾腎之陽,佐以酸收之漿水(粟米汁)斂津止瀉。
  3. 寒濕中阻證

    • 證候:腹痛嘔瀉、水穀不化、脈沉緊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化濕和中。
    • 主方大順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以乾薑、肉桂、杏仁、甘草調暢氣機,溫運脾陽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辨寒熱真假:雖見暑熱外象(如面垢、煩渴),然內有陰寒,須察舌脈(舌淡苔白滑、脈沉遲)。
  • 分虛實標本:房勞致虛者,重在溫補下焦;飲食傷中者,首調脾胃氣機。

此證屬暑病之危候,臨床須緊扣「陽鬱寒伏」之病機,急開閉結,救逆回陽,稍誤則易致陰陽離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