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傷結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傷結胸

病證名,屬結胸證之一類,因寒飲凝結於胸膈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醫學衷中參西錄·論結胸治法》,張錫純指出其病機為「寒飲凝於賁門之間」,導致胃氣受阻,飲食不得下行,甚則上逆嘔吐。

病因病機

內傷結胸多因脾胃陽虛,寒飲內生,或外感寒邪引動內飲,凝滯於胸膈賁門之處。賁門為胃之上口,寒飲凝結於此,阻遏胃氣升降,故見胸膈痞滿、飲食難下,或嘔吐清冷痰涎。若見於幼童,則多因先天脾胃虛弱,寒飲填塞胸中,進一步可發展為「慢驚風」,屬虛寒驚風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胸膈痞硬,按之疼痛,飲食不下,或食入即吐,嘔吐物多為清冷痰涎。
  • 兼症:畏寒喜暖,四肢不溫,面色青白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弦緊。
  • 幼童證候:若寒飲結胸引發慢驚,可見手足抽搐、目睛上視、精神萎靡等虛風內動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成人寒飲結胸

    • 治法:溫化寒飲,降逆開結。
    • 方藥:張錫純主張以「乾薑」溫中散寒為主藥,配伍「代赭石」重鎮降逆,「川樸」(厚朴)行氣寬中,「甘草」調和諸藥。
      • 代表方:乾薑(八錢)、代赭石(兩半)、厚朴(三錢)、甘草(三錢)。
  2. 幼童寒飲結胸致慢驚
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逐寒蕩驚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《福幼編》之「逐寒蕩驚湯」,以胡椒、肉桂、炮薑等溫陽散寒,佐以伏龍肝(灶心土)溫中止嘔。

辨證要點

內傷結胸與《傷寒論》中「大結胸」「小結胸」有別,後者多因外感熱邪與水飲互結,屬熱實證;而內傷結胸純屬寒飲凝滯,無熱象,故治法重在溫通而非瀉下。臨床需細辨寒熱虛實,以免誤治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賁門與胃氣關係:中醫認為賁門為「胃之上竅」,其氣宜降不宜滯。若寒飲阻塞,胃氣不降,則易生嘔逆、痞滿之證。
  • 寒飲成因:多與脾腎陽虛相關,陽虛不能化飲,則水濕停聚為痰飲,上泛胸膈而成結胸。

此證雖屬內傷,然病勢急重者亦當及時溫散,以免寒飲久結,損傷真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