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傷衄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內傷衄血

病證名,指非因外傷或外感病邪所引起的鼻衄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二。臨床表現為無表證(如惡寒、發熱等外感症狀),但見目睛泛黃、五心煩熱、鼻孔出血等症。此證多由臟腑功能失調,火熱上炎,或陰虛陽亢,迫血妄行所致。

病因病機與辨證論治

  1. 肺熱上壅

    • 症狀:鼻衄伴口乾鼻燥,或咳嗽氣逆,舌紅苔薄黃,脈數。
    • 病機:肺開竅於鼻,肺熱熾盛,灼傷絡脈,血溢鼻竅。
    • 治法:辛涼清肺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瀉白一物湯(桑白皮、地骨皮等)清瀉肺熱。
      • 桑菊飲加丹皮、白茅根,疏風清熱,兼涼血止血。
  2. 胃熱熏蒸

    • 症狀:鼻衄量多色鮮,伴口渴口臭、牙齦腫痛、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  • 病機:足陽明胃經循行鼻旁,胃火內盛,循經上灼,迫血外溢。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涼血止衄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玉女煎(石膏、知母、麥冬等)清胃滋陰。
      • 清胃湯加酒大黃,通腑泄熱,導火下行。
  3. 肝火上炎

    • 症狀:鼻衄突發,血色深紅,伴頭痛目赤、煩躁易怒、脅痛口苦,脈弦數。
    • 病機:肝鬱化火,火性上炎,擾動血絡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,降逆止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等)直折肝火。
      • 清肝飲(青黛、梔子等)疏肝涼血。
  4. 陰虛火浮

    • 症狀:鼻衄反覆發作,血量不多,伴頭暈耳鳴、顴紅盜汗、腰膝痠軟,脈細數。
    • 病機:肝腎陰虛,虛火內擾,血不歸經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潛陽止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知柏地黃丸(熟地、山萸肉、知母等)滋陰清熱。
      • 六味地黃丸加龜板、牡蠣,增強潛陽固攝之效。

相關現代疾病

內傷衄血可見於多種系統性疾病,如:

  • 血液病(血小板減少、白血病等)
  • 心血管疾病(高血壓、動脈硬化)
  • 肝病(肝硬變導致凝血功能異常)
  • 鼻部炎症(萎縮性鼻炎、鼻黏膜潰瘍)

中醫治療強調辨證求因,針對臟腑火熱或陰虛之本,結合涼血、降火、滋陰等法,以調和氣血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