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蠱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腸蠱痢

腸蠱痢是一種中醫病名,特指下痢持續多年不痊癒的病症。根據《諸病源候論》和《千金要方》的描述,腸蠱痢的發病機制為寒熱之氣進入腸間,先下赤色便後轉為白色便,持續多年不痊癒,且有損傷藏府並出現下血與白色排便的情況。

腸蠱痢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下痢赤白或純下瘀血,便便顏色為鮮紅或暗紅、質地粘稠帶有臭味,可能伴隨膿血或黏液的排出。患者常出現左下腹疼痛、發熱、全身乏力、食慾不振、消瘦和麪色蒼黃的症狀。舌質紅、苔薄白或黃膩,脈滑數。

腸蠱痢的病因主要包括飲食不節、過食生冷導致脾胃受損、濕熱生成壅結在腸間而引發痢疾。同時,腸蠱痢也與外邪入侵腸道並與腸道中的濕熱結合有關,還可能與情志不遂導致肝氣不疏泄、氣鬱化火以及長期疾病體虛、正氣不足、邪毒內侵有關。

診斷腸蠱痢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病史進行初步診斷,並可進行血常規、大便常規、細菌培養等檢查確定診斷。

腸蠱痢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清熱利濕、解毒止痢為主。常用的方藥有黃連解毒湯、白頭翁湯、葛根芩連湯、參苓白朮散和四君子湯等,這些方藥具有不同的功效,適用於不同情況下的腸蠱痢治療。

預防腸蠱痢的方法包括飲食宜清淡,避免過食生冷、油膩和辛辣食物;保持個人衛生,餐前、排便後要洗手,不吃不潔食物;避免接觸傳染源,特別是患有痢疾的患者;同時加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,以減少疾病發生的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