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蠱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腸蠱痢

病名釋義

腸蠱痢為中醫痢疾分類之一,特徵為痢下赤白相兼或純下瘀血,病程遷延連年不愈。其名取義於"蠱",形容病邪潛伏腸道如蠱毒作祟,纏綿難癒之狀。《諸病源候論》首載此病名,歸屬痢病諸候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冷熱錯雜:外感暑濕熱毒未清,內傷生冷,致寒熱之邪交結腸間,腐傷腸絡。
  2. 蠱毒內蘊:蟲積(如血吸蟲、阿米巴)潛伏,蠶蝕腸膜,化生瘀濁。
  3. 臟腑虛損:久痢傷及脾腎陽氣,正虛邪戀,尤與大腸、脾、腎三臟相關。
  4. 瘀毒膠著:熱毒灼傷血絡,血敗成瘀,與濕濁互結,形成瘀毒宿根。

臨床特徵

  • 下痢特點:初期多見赤白相雜,後期可轉為純下瘀血,血色暗紫夾黏液。
  • 病程特徵:發作休止交替,遇勞、感寒或飲食失宜即復發,遷延數載。
  • 伴見症狀:腹中隱痛如蠱行,裏急後重不甚劇但持久,面色晦滯,形體消瘦。
  • 舌脈表現:舌質多紫暗或有瘀斑,苔膩或腐苔;脈象細澀或弦滑。

鑑別診斷

  1. 冷痢:下痢白多赤少,腹冷痛,得溫則減,無瘀血特徵。
  2. 熱痢:暴注下迫,赤多白少,肛門灼熱,病程短而急。
  3. 疳痢:多見小兒,糞便夾未化穀物,腹大筋青,與蟲積相關。

相關現代醫學疾病

  • 慢性細菌性痢疾(尤其志賀氏菌感染)
  • 阿米巴痢疾慢性期
  • 血吸蟲病腸道病變
  • 潰瘍性結腸炎(慢性持續型)
  • 腸結核伴潰瘍形成
  • 放射性腸炎後期

中醫治療要點

內治法

  1. 清熱化蠱:選用黃連、敗醬草、白頭翁配合烏梅、石榴皮以除伏邪。
  2. 活血蠲瘀:當歸、赤芍、桃仁配合三七、血竭化瘀生新。
  3. 溫臟消積:對寒熱錯雜者,可用附子、乾薑與黃柏、黃連寒熱並調。
  4. 扶正固本:久病用人參、黃芪補脾,補骨脂、肉豆蔻溫腎。

特色療法

  • 蠱毒方(《千金方》):黃連、當歸、阿膠、乾薑、赤石脂。
  • 瘀血痢方(《醫林改錯》):少腹逐瘀湯加減,注重通因通用。
  • 外治法:五倍子、枯礬研末納肛,適用於潰瘍性病變。

古籍論述精要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"冷熱之氣入在腸間",指出病機關鍵在寒熱錯雜。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將痢分四種,明言"蠱則純痢瘀血",突出其瘀血特徵。
  • 《醫宗金鑑》補充:"蠱痢多因停積久,濕熱蒸腐血成瘀",闡明瘀血形成機制。